12月1日,“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科学”系列学术活动开幕式暨首场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联合协办。来自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师生千余人在线上参会。
12月1日上午,活动在线上举行了开幕式。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马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工会主席安钰峰,马研会监事、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郝立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仰海峰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西大学马院设置了线下分会场,黄桂田校长与山西大学马院领导班子成员在线下会场参会。开幕式由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定成主持。
黄桂田代表山西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山西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办校成效。山西大学的前身山西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奠基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新时代,山西大学抓住发展机遇,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取得显著成绩,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本次研讨会聚焦世界大变局下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对研究、阐释、传播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国内学界同仁进一步加强与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支持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安钰峰阐述了世界大变局下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他表示,马克思主义是在研究吸收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外社会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助于搭建中外社会科学交流的桥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由此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的发展需求和利益诉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研会精心组织、认真筹备该系列活动,在学术研讨会之后将持续推出10场系列相关讲座,推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开拓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局面。
郝立新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之际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世界大变局背景下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认真学习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注重资本主义批判的框架和问题意识,及时关注现代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积极推动中外学者学术交流。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回应时代问题,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郝清杰从“世界版图”与“中国特色”两个角度指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同根同源,共同面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对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郝清杰阐释了在党史上一脉相承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强调在保持文化和理论自信的同时,应以分析、批判的态度,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仰海峰借“知识地图”这一概念,提出要对从马克思到当代思想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和重要流派进行知识地图学的定位,高度重视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知识地图建构中,要结合技术发展和思想变迁来理解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发展与转折。通过理解马克思在知识地图上的起点坐标和定位线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的理论逻辑,站在思想制高点上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当代国外社会科学讨论的理论问题的由来和方式,从而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反思能力。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4位专家学者分两个阶段进行发言并互相进行评议交流。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主持。
在上半场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学明认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作用。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梳理,他提炼出五点启示: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有助于树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良好自信心;二是揭示苏联解体的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身;三是用中国的成功来表明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希望;四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问题应当引起关注和思考;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启示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重点研究基地“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韩秋红指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批判,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任务。从研究的整体状况出发,当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对现实问题的前沿追踪和理论概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主要聚焦在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和新唯物主义哲学批判三个方面。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从分散性研究走向整体性研究,从对象式研究走向对话式研究,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有益于开拓思路,为理论问题探讨开辟新的思想视野、思想方法和解决途径。
在下半场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韩立新通过回归经典文本还原和重构“思想统治”的建立及其瓦解过程,并揭示其理论意义。他指出,《精神现象学》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讨论的问题是思想统治的建立以及马克思如何进行消解的过程。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思想统治建立过程的宣言书,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要消除或推翻思想统治的宣言书。要以《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为对象文本,结合《小逻辑》来考察以绝对精神为代表的客观思想建立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过程。要分析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对于反抗思想统治研究的进步和局限性所在。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巴黎手稿》等著作回归马克思的叙述线索,进而重建马克思关于思想统治的形成及其瓦解的独特精神。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副主任徐洋认为,回归马克思是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作为凝聚着马克思全部心血和智慧的经典巨著,《资本论》贯穿于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个理论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石作用。徐洋从自身工作属性出发,介绍了《资本论》与相关手稿在中国的翻译历程,及其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中编译的底本、逻辑结构和卷次等情况,并分享了个人工作实例与心得体会。他指出,编译工作要忠于原稿,厚植学术根基,做好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和考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对文本考据具有重要价值。要在客观辨别其观点的基础上加以学习研究,进一步站稳中国立场,加强学术研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下午的青年学者论坛共有13位学者发言。在上半场的发言中,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主任、《社会主义研究》副主编余维海,从价值逻辑和问题逻辑来论述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的重要性。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俊开围绕STE(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纲领对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提出对赫森实践进行历史重构和重建STE纲领的历史意义与世界价值的必要性。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继龙对福克斯数字资本积累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其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崔琳菲聚焦马克思哲学视域,认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可能会对当下和曾经发生的历史线性发展逻辑有更深的理解。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洵认为,伊利延科夫对“观念的东西”哲学维度的研究对于理解《资本论》中的价值形式理论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陈艺文从生态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转变,发现中国学者逐渐从欧美国家的学习者转向着眼于中国实际的自主研究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李思齐系统阐述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概念体系及其国际传播特性,并将国际学界对于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理解视角进行归纳。上半场发言由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瑞林主持。
在下半场的发言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一级翻译张凤凤基于《资本论》第三册手稿的翻译工作,举例论证了恩格斯对手稿中的概念术语进行的清理和统一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娜娜从西方左翼关于帝国主义问题所提出的新讨论切入,来论述国外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刘庆霖梳理了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传统和近十年的研究趋势。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宁探讨了雷蒙·威廉斯文化理论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发展的启示,及其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研会理事梅沙白,通过介绍罗伯茨对《资本论》第一卷的新共和主义的解读,指出国外学者视角的独特性和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丁琪认为,在右翼民粹主义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研究朗西埃的政治终结观点具有现实意义。下半场发言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马研会副秘书长夏少光主持。
晚上举行了学生论坛,共有9位青年学子发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浩然从现实出发分享了美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伊笑莹基于生产力变革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交媒介机器人算法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国锦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克塞洛斯为分析对象,将其与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等思想家进行比较研究。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震介绍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理论研究的两条进路及其对平等主义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铭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弗洛姆的“生存两歧”问题,认为其局限在于忽视经济因素的作用。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张建保重点关注西方列宁学的研究,阐释了其思想起源、主要流派以及研究缘由。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孟莲娜以帕舒卡尼斯的“商品形式理论”以及米耶维的国际法延伸作为研究范例,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法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钰越主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与世界大变局的比对中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泽聚焦新社会运动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想语境的改变,研究其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深远影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杨作点评发言。
学生论坛研讨结束后,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闭幕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马研会常务理事来庆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马研会副秘书长夏少光出席闭幕式并作总结发言。闭幕式由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可主持。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震同学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奕颖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张震代表全体参会学生对论坛主办方、协办方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工作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论坛搭建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青年学子汲取知识养分、开阔学术视野、收获思想启发。李奕颖呼吁青年学子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密切关注国际焦点与社会现实,以科学理论武装自身,以责任使命自我勉励,在思索与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来庆立代表协办单位作总结发言。来庆立指出,研究不应是躲在书斋中的批判,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真正运用到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解决现实问题。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学习借鉴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思考和建设性意见的研究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事业真正做实做强,让人类社会多数群体能够真正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最后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夏少光代表主办单位作总结发言。夏少光指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秉持“天下马院是一家”的理念,坚持传承弘扬由李大钊等先贤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正统血脉,团结全国同仁回答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迫切的需求与问题。马研会的宗旨是走好群众路线,团结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有生力量,为学者和学子们搭建真正研究学术、传播思想的平台。他呼吁青年学子要立定志向、锐意奋发,借助平台更好更快的成长,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繁荣和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本次论坛深度聚焦世界大变局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围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动态和重要价值展开热烈讨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提供了现实依据。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助于积极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优秀成果,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有益贡献。马研会将会持续举办“马克思主义与国外社会科学”系列学术活动,进一步推进中外社会科学成果交流,整合学术资源,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