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观察 >>  正文

“天津智慧”显身手,黄南州犏牛育种效率节节高

发稿时间:2024-08-22 16: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8月20日,“深情越山海,建功新黄南”媒体采访活动走访了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乡夏卜浪村犏牛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天津对口支援黄南州的鲜活故事正在这里展开。 

  通往这里的山路崎岖不平,普通的小轿车并非每一次上山都能顺利通往目的地,有时候因为道路过于狭窄崎岖,人们不得不徒步上山。天津农学院教授、青海省三区人才、天津农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刘同海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就是在这样的调研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热忱。在放牧区采集数据的时候,他们还要克服高原反应、通讯信号弱等困难。然而,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事情已经稀松平常。为了提升当地犏牛的育种效率,师生们多次从天津前往青海了解当地养殖情况,牛群产奶量、育种率、新生牛犊数量,并根据实际观察,给合作社提供可行的建议。 

  犏牛是一种杂交品种,是黄牛与牦牛配种结合生育的一代牛种。虽然肉质略次于牦牛,但是产肉量、产奶量均高于牦牛,繁育成本也更低一些。

  走进合作社,就可以看见几只犏牛悠闲地散步。小牛们在牛舍里长大,到一岁多的时候就可以和大牛一起到山上吃草。这里有一些专供小牛生长的“单间”,在这里,它们可以得到充足的给养,也不必担心其他牛伤害到它们。刘同海最近还准备帮助牛舍养殖人员搭建摄像头和自动喷洒系统。 

  诸如此类的人工干预已经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率,帮助合作社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刘同海的志向还不止于此,他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方案,让产业效率大幅度提升。 

  在同仁市“三五四五”犏牛基地建设工程支持下,年都乎乡投资969万,打造千头犏牛繁育基地,规划在2035年前建成3个千头牛养殖基地,5个500头牛养殖基地和45个250头牛养殖基地。在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和黄南州科学技术局等部门的组织下,天津农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负责人刘同海教授率团队骨干成员一行5人,在同仁市畜牧兽医站相关技术人员陪同下,以同仁市年都乎乡夏卜浪村犏牛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积极开展黄南州犏牛繁育智能化关键技术服务。 

  养殖人员生活的屋子里悬挂着一台显示器,上面播放着合作社各个区域的画面。据刘同海介绍,未来这里将放置一台更大的显示器,通过数字人播报的方式,更高效地展开配种工作。犏牛的其他数据也将显示在屏幕上,提升养殖效率。 

  当前,刘同海和他的学生们的重点工作是搭建一个犏牛配种数据系统。为了收集数据,他们前期要搭建模型并装配设备。牛脖子上的拾音器用于识别牛的叫声;红外线观测器用于识别牛的体温;“牛脸识别”用于锁定可进入配种阶段的牛;无人机和视频数据则是用于观察牛的运动轨迹。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协助当地畜牧工作人员判断育种条件,了解牛的生存状况。根据刘同海的设想,在手机应用程序上,用户可以获取相关数据,查看配种表单。而为了解决山区放牧没有信号的问题,他还设计了离线操作按钮。等到有网络以后,数据能够自动上传。 

  这个即将搭建的应用程序,脱胎于天津的一个已经成功实施的种猪配种数据系统。而针对犏牛繁育特征,他们设计的犏牛配种数据管理系统做出了相应的改进。例如,牛脸不如猪脸那么好识别,那么其识别点就增加了牛耳和牛角。 

  根据合作社管理员的介绍,人工干预之后,牛群繁育率已经提升一倍多,去年240多头牛的牛群,新生牛犊数量是30只,今年新生牛犊数量已经达到60只,明年有可能达到80到100只。在科技加持下,牛群繁育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多年来天津农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一直在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的百姓兴业致富服务黄南州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在牦牛、种猪等领域积累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繁育智能化识别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经相关部门组织专家鉴定,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在这片热土上,还有许多这般奉献青春的援青故事。这片土地又叫做热贡,藏语的意思是“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自2010年天津市对口支援青海省黄南州以来,天津始终坚持“黄南所需、天津所能”,累计投入援青资金超过18.51亿元,实施项目567个。无论对于当地百姓还是援青人才来说,这里确实成为了他们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 

责任编辑:张晰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