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贵阳4月14日电(记者 曹迪)4月11至14日,由人民政协报社指导,人民政协网承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的“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贵州,深入探访贵州的经验做法与工作成效。
社区是城市的基石,也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贵阳市政协着力推动“社区协商”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不断推动政协“社区协商”走深走实、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已搭建“同心会客厅”“议事广场”“议事凉亭、广场”等协商议事场所341个,为助力民生改善、助推基层治理、建设和谐家园发挥了政协作用。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
位于南明区太慈桥街道的国际城社区现有户籍居民12800余户,常住人口4万余人,是一个大型社区。2019年,以南明区政协委员田永伍人名义命名的“田永伍委员工作室”正式在这里成立。通过定期接待群众、开展民情座谈会,收集、整理、反馈社情民意等方式,帮助群众解决了很多实际性问题。
天气好的时候,居民们会在光和议事亭议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曹迪摄
田永伍介绍道:“贵州山高石头多,我们这个社区依山而建,居民出门就下坡,回家要上坡,十分辛苦。后来我们通过群众走访的形式,发现群众们希望能有一个公交进行代步。所以我们在2022年就购买了几台微公交,为小区业主解决难题办实事。”
居民们在国际城社区图书馆里看书、自习。中国青年网记者 曹迪摄
近年来,国际城社区在区政协的指导下,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深入推动委员进社区、协商进基层,并与“田永伍委员工作室”联建共建,打造了社区“南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光和议事亭等协商议事阵地,积极引导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开展社区协商,促成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难事得以解决,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在相关职能部门、委员工作室、物业公司的大力配合下,国际城社区图书馆、多功能运动中心、健身驿站、儿童公益兴趣辅导班、养老服务站、健康小屋、慢病管理中心等实事得以落实,协商成果得到有效转化,真正把群众关心的“小事情”,办成顺民意、贴民情、解民忧的“大工程”,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协商在家门口,委员在身边
2020年12月,观山湖区云潭街道宇虹社区成立,回忆起社区刚成立时的情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龚玲感叹不容易:“居民们不信任我们。”后来,通过修建斑马线、搭建卫生服务站等一件件实际问题的解决,居民们与社区逐渐建立了信任。
宇虹社区为孩子们组织很多活动。中国青年网记者 曹迪摄
2023年,宇虹社区打造了“豌豆家委员驿站”,搭建了“同心议事亭”“小梧(童)议事厅”等协商平台,通过议事会、居民座谈会、家长委员会、联心联户网格群等载体收集居民就医难、学生课后无人照料等问题进行协调与处理。宇虹社区儿童偏多,许多学生放学后家长没办法去接,就希望社区能够提供托管班。龚玲说:“我们去和许多教育集团联系,但他们觉得我们社区小,不愿意来。这时候一个委员主动说可以试试。当时居民们没有那么信任社区,一开始只有7个孩子来。后来家长们发现,不仅我们的托管费用低,而且孩子们也会放下手机,还把作业完成得很好,帮助家长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2023年,宇虹社区还搭建起“吴芳委员工作室”,为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协商就在家门口,委员就在咱身边”。
近年来,贵州省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创新探索“开展园区协商·建设和合园区”、“开展社区协商·建设和谐社区”、“开展院坝协商·建设和美乡村”,逐步形成“园区协商”、“社区协商”、“院坝协商”三驾马车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推动全省政协工作丰富内容、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切实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