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徐州4月28日电(记者 张秋红)4月27日,“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主题采访团走进徐州市马庄村,该村中心街道路两旁摆满了摊位,有小吃、手工艺品、花卉;还有本地特色——马庄香包,一位记者感慨道:“我好久没见过这样的集市了,久违的烟火气回归。”
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主任王侠告诉记者:“这是马庄村一年一度的庙会,今天正值庙会的第一天。我们村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到初十举办庙会,届时有民间手工艺品展卖、特色小吃、歌舞表演、儿童娱乐项目等。”
马庄村文化礼堂。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秋红摄
多元文化活动 满足村民精神需求
当日,在马庄村神农广场,本村乐团的演员正在演唱歌曲。王侠介绍,1988年,马庄村组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目前乐团有26名演员,每年有300余场演出,这不仅提升了马庄村在外界的知名度,最重要的是对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89年起,该村将每月1日定为升旗日,并由乐团现场奏乐,一直延续至今。乐团组建以来,从小舞台到大舞台,从国内到国外,一共参加8000余场次演出。“2007年,我们村的乐团到意大利参加音乐节,并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王侠骄傲地说。
为了强化农村党建,服务乡村振兴,马庄村创建了乡村振兴学堂,结合该村特色文化:农民乐团、非遗扎染、香包制作等,为学员量身定制情景式教学。
此外,马庄村每年开展“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儿媳”、“十佳优秀党员”先进典型评选活动。
发展香包产业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徐州由来已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香包工艺,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马庄香包。
如今,马庄村拥有一家香包合作社,王侠说:“辖区内有390名村民从事香包制作,大部分村民在家即可制作香包或香包辅料,按件数计收入,每人每月可以有两千到三千的收入。”
走进香包制作车间,本村村民刘娅正在裁剪一块黄色的布,这是制作香包的材料,她在合作社已经工作了十余年。“香包中填充有薰衣草、金银花、决明子、白芷等中草药,不同中草药的香包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提神解困、疏肝明目、健脾除湿等。”刘娅说,“订单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有四千多的收入,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就业,有可观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
工人在制作香包。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秋红摄
去年11月份开始,马庄村香包产业不再被动地接收订单,而是创新销售思路,在各类直播平台直播带货,王侠介绍:“每天直播两个小时,收入有一千元左右,截止目前,马庄的直播账号在全网有一万余粉丝。今年我们转变直播思路,不再单纯地推销产品,而是将我们村的乐团、香包文化推介出去。”
近年来,马庄村以生态宜居、带乡风文明、带生活富裕作为主要工作内容,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村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精神风貌,马庄村迈入了转型振兴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