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映以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冲破200亿元大关。它的成功不仅为观众生动诠释了文化自信的当代叙事,更成为成都数字文创新标杆。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子曾深度参与电影制作的幕后故事也引发了大众对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其“教学-实训-产业”深度衔接的育人体系结出的硕果正为地方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助力。
产教融合 锻造实战型人才
走进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创漫记工作室,学院副教授、动画系三维教研室负责人柳聪正带领大三学生进行三维模型制作实训,屏幕上跃动的虚拟模型都是为商业游戏项目研发所进行的模拟训练。
“这学期我们工作室首先要完成正在跟进的游戏项目的全流程开发……”柳聪介绍道,创漫记工作室作为一间三维模型工作室主要涉及三维动画、三维模型及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制作领域,涵盖动漫玩具、游戏、IP的设计或制作等业务范畴,“这两年,我们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主攻游戏和动画影视,像《哪吒》系列电影都有我们的学生参与制作。”
据柳聪介绍,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已累计向社会输送6000余名优秀数字艺术和技术人才。这些毕业生以成都为中心,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活跃在影视动画、游戏创意、动漫设计、影视制作、产品设计、平面设计、UI设计等领域。在与其卡通合作运作校内基地五年间,联合创作了5部大电影100多集动画剧集。依托该基地培养了400多名具有动画电影制作能力的人才,现已全部进入成都为主的各地区动画和游戏行业当中成为骨干力量。
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之一,创漫记工作室一直以来都是基于岗位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工作室采用“模拟项目-真实项目”进阶培养模式,“大三开展模拟训练,大四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
对大三学生敬祯而言,进入工作室就代表着毕业前,她能有机会在校参与到高级别复合型的商业项目中。“进入工作室就相当于有半只脚已经踏入了动画行业。工作室的经历能让我们在毕业前就积累起商业项目经验,企业级的制作标准也能让我们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据悉,近年来,成都东软学院注重打造复合型工作室平台,已联合知名企业,先后创建东软-其卡通原创动画电影制作中心、东软-力方CG制作中心、东软元宇宙研究中心、VR/AR实验室等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这样集“产、学、研、用、创”于一体的工作室,通过重构教学组织形式,选拔师生共同参与高质量研究课题和商业项目,让产业和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发展方向。
“学生毕业即能胜任《哪吒》级项目,源于我们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将企业生产标准前置到教学环节,让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据我校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院长李成家介绍,一路走来,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实验班发展到定制班再到如今的复合型工作室平台。在这里,前沿技术教学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校企携手让“产教融合”更加具象化。
数字赋能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事实上,在都江堰市委“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的战略部署下,近年来,成都东软学院正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学校充分发挥在数字经济等方面技术优势,紧紧围绕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龙头,数字艺术与健康医疗协同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布局。“东软智慧健康产业园”的落地更是服务于全力推进都江堰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的方向和目标。
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关键,而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更需要人才资源、智力支撑和技术创新。“就我们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而言,我们不仅建有四川省动画一流本科专业,在与各级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学院还与都江堰市委宣传部、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以及各镇(街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落实各项带动区域经济的文化创意项目合作,更通过‘数字城乡’等项目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李成家说道。
成都东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身处数字时代,学校将进一步做好产教融合的文章。聚焦“数字技术+健康医疗科技+艺术”的交叉融合,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产教深度融合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持续深耕细作,促进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知识体系相互渗透与创新。通过不断拓宽教育资源边界,革新教学思路、内容、手段及平台,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与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将结合都江堰城市发展路径,做好做实成果转化、产教融合这篇文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创新发展态势,校地携手,共同为都江堰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