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新浪财经发起的《2024大学生消费金融认知和使用情况调研》显示,大学生使用消费金融更趋理性,八成大学生使用消费金融的同时有自己的储蓄和理财。
自2004年国内部分银行面向大学生推广信用卡至今,消费金融在校园经过了20年的发展。调研显示,大学生们的消费心理逐渐成熟。
本次调研中,“消费金融”指的是信用卡、花呗、月付等信用支付类消费金融产品。共有11390名大学生参与了调研,使用过消费金融产品的有10240人。调研发现:其中82%的大学生并不是因为“真的缺钱”才用消费金融,在他们看来,更高效使用金融工具,是让自己更“省钱”。
具体来说,近52%的大学生表示,使用消费金融产品是因为“没成本,比如信用卡、花呗有免息期,可以先用信用卡、花呗,自己的钱放余额宝等赚收益”。56%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消费金融“能省钱”,有“积分兑换或立减优惠”。也有45%的大学生表示,是“在各类场景中自然开通的,有红包或推荐,用着也没损失”。只有18%的人表示是因为“需要借钱来提前消费”。
目前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明戈,经常会去看话剧、音乐剧、漫展等,习惯用分期付款买票,“也不是一下子拿不出600元,而是不喜欢一次性消费500元以上的数目,会有些心疼自己的积蓄。”东南大学的曾朵觉得“分期免息是最好用的功能,可以减轻还款压力”,没有被占用的生活费,她都存在邮储银行里。
80%的大学生表示,在使用消费金融的同时,有在进行储蓄理财。调研还显示,超98%的大学生会有意控制自己每个月的消费和使用额度。9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每月消费金融的使用金额不超过2000元,主要用于餐饮外卖、出行交通等日常消费。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使用消费金融的主因已经不是为了过度提前消费,而是逐步走向合理使用金融工具,培育金融和理财习惯的阶段。
2021年2月,银保监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审慎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建立完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未经银行业监管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调研中97%的大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非法校园贷产品。超99%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正规消费金融产品可供选择,就不会选择高利率非法校园。
这一系列数据显示,经过三年治理,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学生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校园消费金融领域已经走向规范,非法校园贷和过度消费情况退潮,“良币驱逐劣币”的可喜局面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