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蚌埠9月5日电(记者 郭文静)蚌埠位于淮河中游,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素有“珍珠城”的美誉,是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
传承守护之路:立足文化遗产 开拓特色文旅
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遗存、4200年前的大禹治水、2200年前的垓下悲歌……走进蚌埠市博物馆,一件件馆藏文物向我们诉说着蚌埠悠久的历史,展现着淮河流域的灿烂文化。其中,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艺术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冯嘴子村村民表演花鼓灯。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摄
花鼓灯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淮河流域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杂技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
据来自“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的冯国好老人介绍,全村有近2800人口,有80%的人会表演花鼓灯,家家都有学习花鼓灯的传统,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两三岁的小孩,只要花鼓的节奏一响起,都能“玩两下”。
近年来,“花鼓灯是蚌埠最重要的文化资源”这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了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
2004年,花鼓灯艺术跻身于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40个试点项目行列;2005年,冯嘴子村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2006年,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花鼓灯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得到了全球的关注……这项传统民间艺术现已成为蚌埠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递给世界。
除了要传承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守护古民居古建筑方面,蚌埠也花了大心思。
“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远景。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摄
位于蚌埠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是一个抢救保护散落古民居、并将其集中重建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
据介绍,项目结合龙子湖风景区规划的实施,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以抢救性收藏的450栋古民居为主体,精心规划,整体开发,打造成古民居建筑文化展示、文化创意企业集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型、国际化的文化旅游区。建成后,这将是国内规模最大、建筑类型最多、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完善的古民居博览园。
创新发展之路:瞄准新材料 打造“千亿硅谷”
一直以来,蚌埠都拥有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1911年,京浦铁路通车,蚌埠受其影响,逐渐由古渡乡集转变为安徽省的交通、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淮盐引岸,盐粮互市,都市之风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蚌埠的本地文化,为蚌埠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蚌埠已经初步建成安徽省主要的工业城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市人民以建设重工业城市为主城市目标,掀起了全民大办工业的高潮,蚌埠人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辟了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轻纺化工、玻璃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领域。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城市,这几年蚌埠正在经历着产业的新生。
从2015年开始,蚌埠着力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8.5代TFT-LCD基板玻璃生产线、300MW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MEMS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截至2018年,基地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3户,基地累计实现实现产值1480.3亿元。蚌埠玻璃院、中恒新材料、华光光电材料、凯盛科技、德豪光电等骨干企业快速发展,规模持续壮大。
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用于建筑外墙。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摄
其中,凯盛科技集团在蚌企业实现产值突破百亿元,占基地总产值的近三分之一,成为蚌埠市硅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支撑。公司于 2017年10月,下线了中国第一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成功实现工艺技术的完全国产化。2019年,凯盛集团攻克薄膜组件面积越大,效率越难提高的难题,实验室光电转换效率突破19%,再次创造新的纪录。
技术人员展示世界最薄0.12mm柔性触控玻璃。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摄
依托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自主建设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等十几个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开展技术创新、生产服务创新和标准引领创新。
2014年6月,突破0.33毫米;2016年4月突破0.15毫米;2018年4月突破0.12毫米。
蚌埠超薄玻璃基板生产线成功实现了0.25mm、0.20mm、0.15mm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的工业化批量稳定生产,刷新了中国电子玻璃发展新纪录。产品完全替代进口,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和贸易垄断,树立了中国制造品牌,提高了全球影响力,
新技术、新材料方面的创新成果使蚌埠成功跨入了制造强市行列。“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已然成为蚌埠含金量最高的崭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