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让我变得更强,为你战斗永不投降,让我照顾你,我要让雨停出太阳……”视频连线的那一边,来自五月天演唱会现场的歌声在产房内飘荡,精疲力竭的年轻妈妈,又有了继续用力的力气。
10月21日是世界镇痛日,微博热搜话题#多位明星为产房妈妈打Call#阅读量破亿,引发网友热议。原来,在一年前的深圳演唱会,一名五月天的粉丝在现场举牌,为她在产房的闺蜜点了一首《让我照顾你》。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她的这位闺蜜已经在产房疼了两天两夜。“是这首歌,给了绝望无助的我再坚持的勇气。”闺蜜后来说。
这条热搜源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慈善家杂志联合主办,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公益执行、母婴品牌Babycare独家公益资助的2024世界镇痛日无痛分娩公益行动,更有众多明星、医学专家等,作为爱心公益官,呼吁社会更多关注”生育疼痛”,支持无痛分娩的普及。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痛分娩已成为现代产科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为产妇带来了疼痛减轻的分娩体验,然而总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生孩子哪有不疼的?”“打麻药对孩子不好!”大家对于无痛分娩的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让很多待产孕妇原本可以享受无痛分娩却最终放弃,承受着本可避免的极限痛苦。
无痛分娩,让生孩子不再“痛不欲生”
生孩子有多疼?“像火车反复碾压过自己的肚子。”“像被举着榴莲的大猩猩,狠狠敲500次”“相当于20根骨头同时断裂”……生小孩这么痛,那么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至今,难道没有不痛的方法吗?
答案是:有。“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俗称无痛分娩,是目前公认为最安全、最可靠的分娩镇痛方法。”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专家表示。人体的脊柱中有一个充满了负责人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神经的间隙叫硬膜外腔,通过穿刺针导入一根细小的导管,可作为分娩镇痛的给药途径。在分娩过程中,镇痛药物通过这根导管注入硬膜外腔、到达神经周围,从而持续地控制产痛。
“当宫口开两指时已经痛不欲生,没有经历过宫缩痛的人,无法想象那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回想起自己打上无痛分娩的那一刻,来自浙江湖州的田薇打开了话匣子。“打上了无痛分娩后,我感受到那股剧烈的疼痛在缓缓变弱,出汗也少了,意识变得清醒,能更准确听懂助产士的指示,找到准确的分娩发力点,一个小时后就顺利生下了儿子。”
无痛分娩真的可以完全无痛吗?“不是完全不痛,而是疼痛感明显减轻,变得可以忍受了。”田薇发现自己有些误解了“无痛分娩”。跟大众所认知的不太一样,分娩镇痛不会完全消解疼痛,但能很大程度上减轻疼痛,具体效果因人而异。
理想的镇痛效果,是产妇能感觉到宫缩但不痛,从而能在宫缩的时候配合用力。有的产妇打了分娩镇痛针以后,产痛变得可以忍受;有的产妇只有酸胀感,甚至可以睡一觉。虽然感觉不一,但产妇们普遍认为,打了分娩镇痛针后,能一定程度上从疼痛的地狱得以解脱。
然而现实中,依然有不少人对无痛分娩存在担忧和误解。根据2022年医师报社联合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Babycare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36%的受访者不了解或仅听说过“无痛分娩”,21%的受访者认为打无痛会影响胎儿健康和成长发育,还有21%的受访者认为打无痛会给孕妇留下后遗症。
(《2022世界镇痛日调研报告》)
很多人会担心麻醉药影响婴儿,因此对无痛分娩望而却步。但其实医生介绍,分娩镇痛主要采用的是椎管内麻醉技术,药物主要局限在椎管内,直接作用到产妇的脊柱神经纤维上,进入血液的药物微乎其微,一般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相反,产痛不仅会给产妇带来强烈的痛苦感受,也会增加产妇甚至胎儿的健康风险。分娩中的剧痛容易使产妇产生极度的焦躁不安、撕心裂肺等反应,导致血压增高、心率增快,无法配合助产士合理用力,随着产程进展,有的疲乏无力、大汗淋漓,导致宫缩乏力,甚至延长产程,引起胎儿缺血缺氧、酸中毒等症状。
“因此,分娩镇痛不仅是一个关爱选择,更是一个健康选择。”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小儿麻醉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学组委员朱波表示。
顺利打上“无痛”,到底要跨过几个门槛?
早在2022年的世界镇痛日,一则关于无痛分娩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名,引发1.2亿人关注。许多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生育感受:“不打无痛时就是酷刑,不是人类应该承受的痛。”“整个分娩过程中最感动的一句话就是麻醉医生对我说的,‘你不必忍耐疼痛’。”
“产痛没有必要忍耐,它并不会为生育带来任何有意义的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姚尚龙表示。过去,困于保守理念的影响,许多人并没有太重视产妇的分娩痛苦,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生产过程中“必要的痛苦”。随着现在普遍的共识,“分娩之痛”是人类所能感受到的最高级别的疼痛之一,并非“必须”要忍受的。
“每次宫缩时间像一个世纪一样漫长,让人绝望。医生询问是否要用无痛分娩,我想都没想立刻说,‘赶紧上啊’!”回想起无痛分娩前的阵痛,38岁的高龄产妇李梨说。尽管对分娩的疼痛早有耳闻,但她仍然觉得,“那么多妈妈都能顺利生孩子,应该没有那么可怕吧。”在手术前,她从未考虑过无痛分娩,即使她对此有所了解。
在李梨生产的医院,有因为一胎难忘的疼痛经历而对生育心有余悸的二胎妈妈,有在分娩最后一小步因为疼痛而畏惧不敢往前的初产妇,也有因为经济拮据、对额外的无痛分娩费用望而却步的妈妈。
“一胎为了省钱没打无痛,生了两天两夜,生完耻骨分离了,两个月走不了路。二胎坚持要打,很快就顺利生好了。”雯雯回忆起自己两次生产经历时,对第二次坚定选择无痛分娩充满庆幸。
谈到分娩镇痛普及率偏低的原因,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志刚说:“无痛分娩在普及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制约来自传统观念、人力资源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其中经济负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无痛分娩的普及。通过为有需要的产妇家庭承担无痛分娩费用,我们希望切实帮助更多女性减少生育疼痛。”
自2022年起,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联合Babycare共同发起成立专项基金——“Babycare白贝壳关爱专项基金”(下称“白贝壳基金”),用于资助产妇无痛分娩的自费部分,从经济上缓解她们的无痛分娩选择压力。至今,已在10省累计落地2000个资助名额,总资助金额超200万元。
田薇、李梨和雯雯都是接受无痛分娩公益项目资助的产妇。“听说还有人理解产妇的疼痛、愿意支持无痛分娩,我感觉天上掉馅饼了。生一次孩子的花费大概是8000元。孩子出生后,家庭经济压力更是不小。现金补贴的1000块钱,足够给孩子买一辆婴儿车了。”李梨收获了满满感动。
2024年6月,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分娩镇痛等服务,让每个妈妈都拥有拒绝“痛”的权利,拥有更舒适的分娩经历。
“麻醉是为人类克服疼痛而生的学科。我们呼吁多方合力打造分娩镇痛中国方案,让更多女性分娩过程更加舒适、更有尊严。”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说。
疼痛不会让爱增多,但爱会让疼痛减少
生孩子的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之所以很少被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对母爱伟大的歌颂,已经盖过了生孩子时的痛苦。即便有人站出来说:“为什么从没有人告诉我生孩子这么疼?”也会有过来人劝慰:“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我国,无痛分娩普及率不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偏见。偏见将“自古以来生孩子就疼”这种经验合理化或赋予特殊意义,甚至在不少人内心深处,认为生孩子理所应当就是疼的,经历产痛,才是母爱伟大的体现,否则就不是好妈妈。
“好像我们默认,作为母亲,为了孩子忍受疼痛就是应该的,但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用疼痛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爱?”田薇问道。孩子无疑是田薇一生的挚爱。每当看到孩子伸出小手抓住自己,她都确定自己的母爱是毫无疑问的。但她也不会忘记,分娩是自己一生中经历过最痛的事。
通过白贝壳基金举办的科普活动,田薇越发认识到生育疼痛并不是必要的。她主动变成了“宣传员”,不断向周围的人诉说无痛分娩的种种好处。“在生产之后,我问过自己妈妈,为什么没跟她说清楚,原来生产有这么痛。我相信科普的重要性,希望能尽量让妈妈们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样的疼痛,让她们可以自由地做选择,如果有些痛可以避免,那就避免。”田薇说。
在科普的影响下,许多人已经不再“以痛为荣”。“我生下三个孩子,当时再痛也只能忍着,现在有这么好的技术,肯定要让儿媳妇用,不想让她再受那样的罪了。”这是无痛分娩公益项目工作人员在医院实地走访时,一位婆婆的话。
在今年的世界镇痛日,产房粉丝点歌的故事有了温暖后续。五月天将粉丝点的那首《让我照顾你》无偿授权给2024世界镇痛日无痛分娩公益行动作为MV的背景音乐,而故事的女主角也转发回应:“希望能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妈妈~”
令人欣喜的是,撕心裂肺的疼痛场景正在减少,当下在不少医院,除了分娩镇痛这种医学手段,产妇可以选择不同的分娩方式,比如水中分娩,可以有家属陪同,甚至在喜爱的音乐陪伴下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Babycare方表示:“没有一种爱应该建立在疼痛的基础上。”正如2024无痛分娩公益行动所倡导的:“疼痛不会让爱变多,但爱会让疼痛减少”。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享受分娩镇痛产妇比例不足1%。从影响一个个产妇的命运,到影响一家家医院的实践,变革已经在中国悄然发生。2022年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913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的普及率已达60.2%,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更要强调尊重和人文关怀,给予产妇更好的分娩体验。让孩子们的出生日不再是‘母难日’,而是真正成为‘生日快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杨慧霞说。在宝宝带着响亮的哭声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看着产妇眼中闪烁的激动泪光,杨慧霞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职业价值,这是她与产妇共同获得的“胜利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