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网红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或生活方式,吸引关注,从而走红网络。然而,网红的走红真的是因为算法的神奇力量吗?传播学博士刘阳在 8 月 15 日发布的视频中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算法无法造神。
所谓的“素人爆红”并非一蹴而就,就像侯翠翠、锦鲤女孩信小呆、影老板、闻会军、郭有才,他们在“一夜成名”之前,其实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完成了从 0 到 1 的积累,才有了后续从 1 到 100 的爆发。
以郭有才为例,郭有才的走红,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他踩中了社会情绪,郭有才草根逆袭的经历引发了大众共鸣,让人们看到了普通人通过努力被看见的希望。他翻唱的经典老歌《诺言》和复古装束,也触动了人们的怀旧情怀。此外,他的传奇励志故事被媒体关注报道,引发了公众的讨论。当地政府聘请郭有才作为文旅推荐官,也推动了他的走红。
刘阳通过观察发现,网络上有不少关于网红走红的流言。有人认为走红和流量是玄学,“小火靠努力,大火靠命”。然而,网红走红虽有一定偶然性,但绝非完全不可预测。高质量的内容、个人魅力、社会共鸣以及特定社会事件都是影响因素。
还有传言称网红是被算法选中的人,甚至有人说,算法想让谁火谁就能火,算法可以造神。所谓的“算法造神论”是指在互联网平台,算法能够决定哪些内容或人物能够获得巨大的流量和关注,从而使得某些创作者或内容迅速走红,甚至被“封神”。
但这种“算法造神论”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它忽视了用户自主性,用户对内容的反馈才是激活算法的关键。同时,它过度简化了走红这一复杂现象,忽略了社会心理因素和创作者的创意与努力。
实际上,平台或算法并没有随意捧红人的能力。所谓的“算法造神论”,更像是一种“霸总叙事”,是一种对技术能力的夸张幻想。在现实中,一个人能否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广泛关注,并非仅仅依赖于算法推荐。走红的背后,是个人实力的展现、内容质量的保证以及观众的喜欢与选择。将平台视作能够随意操纵人气的全能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刘阳还介绍到,在推荐算法出现之前,媒体通过好作者找好内容。而如今的算法提供了新可能,成为连接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善用算法能够让好内容脱颖而出。他关注到,一个长达 7 个半小时的《红楼梦》解读视频,在抖音上获得 1.4 亿播放量和网友好评。虽然这个视频很长,完播率不是特别高,但由于这条视频的点赞、评论、收藏等表现很好,算法会依据视频内容质量与用户反馈,不断调整优化,将好内容推荐出去,让更多人看见。
算法并不神秘,也不应被过分夸大或恐惧。从众多普通人的走红经历,可以看出算法具有公平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让普通人也有被看见的机会。
刘阳总结道,网红的走红并非依靠神秘力量,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算法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创作者的努力、优质的内容以及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
最后,刘阳还建议,我们应当培养健康的信息“饮食习惯”,有选择性地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提升我们对信息的主动处理能力。只有这样,算法才能成为我们的助手,帮助我们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让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