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电影职业装备战略合作在10月19日的签约仪式上正式启幕时,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感慨道:“这不仅是两所机构的合作,更是中国电影装备‘国产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业在装备领域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摄影、照明等核心设备依赖进口,专业户外拍摄装备更是缺乏统一标准。此次际华集团与电影学院的合作,能否打破这一局面?其背后折射出的行业痛点与破局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际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学柱,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共同为中国电影职业装备交互特展启幕
行业痛点:专业装备“卡脖子”,制约影视创作升级
“在拍摄一部沙漠题材电影时,我们曾花高价从国外租赁专业防风沙装备,结果使用中发现,其设计不符合亚洲人的体型,演员穿着极不舒适,最终只能临时修改拍摄方案。”一位资深影视制片人回忆道。这一案例,正是国内影视装备市场现状的缩影——高端领域被“卡脖子”,中低端领域“不专业”,供需错配严重制约中国电影创作的工业化升级。
据介绍,目前全球专业影视装备市场由欧美企业主导,如户外装备领域的相关品牌,其产品设计多基于西方人群的体型特征,且功能研发未考虑影视拍摄的特殊需求。例如,进口装备多注重通用功能,未针对中国电影特定拍摄场景优化,导致剧组使用时需额外改造,增加成本与时间消耗。更关键的是,进口装备价格较高,一套专业户外拍摄保暖装备售价数万元,一套防风沙摄影器材保护套价格超千元,普通中小剧组难以承受,只能选择普通民用户外产品替代。
而国内现有产品则多停留在“民用户外”层面,缺乏针对影视拍摄的定制化设计。例如,普通户外冲锋衣虽具备基础防水功能,但难以满足影视拍摄的低反光需求;民用户外帐篷搭建复杂,无法满足剧组“快速转场、模块化分区”的需求;摄影背包未考虑影视器材的特殊尺寸,导致设备存放不安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拍摄效率与画面质量——某剧组在高原拍摄时,因使用普通装备,出现演员冻伤情况,影响拍摄进程。
随着《流浪地球》、《长津湖》等工业化大片的涌现,中国电影对硬核装备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影片涉及大量极端环境拍摄场景,如《长津湖》的极寒雪地、《流浪地球》系列的沙漠基地,对装备的专业性、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专业装备的缺失,导致部分高难度场景只能依赖后期特效合成,不仅增加制作成本,也影响画面真实感。北京电影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没有专业的装备支撑,电影工业的工业化、标准化就无从谈起。中国电影要从‘大’走向‘强’,必须突破装备‘卡脖子’的困境。”
际华集团与北京电影学院战略签约仪式
破局路径:“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国产化体系
际华集团与电影学院的合作,正是瞄准“产学研用”协同发力,试图构建从需求到落地的影视装备国产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电影学院承担“需求提出者”与“成果测试者”的角色,际华集团扮演“技术研发者”与“产品生产者”的角色,双方形成闭环,填补国内影视装备“研发-生产-应用”的链条空白。
具体来看,第一步是“需求精准挖掘”。电影学院依托其行业资源优势,通过多重渠道收集真实需求:一是组织师生、剧组调研,深度挖掘影视剧拍摄中装备使用的痛点;二是联合电影学院校友会,对接剧组需求,整理形成“装备需求清单”;三是邀请校友专家,参与需求论证,确保需求的专业性与前瞻性。例如,针对特定拍摄场景,剧组提出具体需求,际华集团装备研究专家通过实验室测试,确定相应技术参数,为实际研发提供明确方向。
第二步是“技术定制转化”。际华集团将自身积淀的技术与影视需求深度结合,进行“靶向研发”,而非简单的技术平移。例如,将相关场景的专用技术改造为影视专用装备,相关性能参数适配影视拍摄需求;电影学院的学术研发资源也为技术转化提供支持,帮助际华集团优化产品性能,确保研发成果符合影视拍摄标准。
第三步是“成果落地与迭代”。通过本次特展等活动,双方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同时收集行业反馈,形成“应用-反馈-优化”的迭代机制。例如,本次特展展出的“电影轻工装备系列”,就是基于电影学院师生反馈优化而成,未来还将通过“师生体验官”制度(每学期邀请20-30名师生测试)、剧组实地试用等方式,持续收集建议。更重要的是,双方计划合作制定影视装备行业标准,从关键指标入手,推动国产装备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化发展”。目前,研究院团队已启动“影视户外拍摄装备通用技术要求”的制定工作,预计2026年完成初稿,填补国内该领域标准空白。
长远影响:助力中国电影工业“走出去”
从更长远来看,际华集团与电影学院的合作,不仅能解决国内影视装备短缺问题,更能为中国电影工业“走出去”提供支撑,推动“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内容”的全产业链输出。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流浪地球》系列、《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在东南亚、北美等地获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中国电影团队也开始参与海外合拍项目。但影视装备的“进口依赖”,导致中国团队在海外拍摄时面临诸多难题:一是装备运输成本高,一套进口户外装备的国际运输费用可达产品价格的一定比例;二是维护不便,进口装备的配件更换周期长,一旦出现故障,可能导致拍摄中断;三是标准不兼容,部分国家对进口装备的安全标准要求不同,需额外进行认证,增加时间成本。
若能实现影视装备国产化,并形成国际认可的标准,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国产装备可在海外拍摄地就近生产或运输,降低物流成本;维护配件供应更及时,减少拍摄中断风险;更重要的是,中国可凭借国产化装备的技术优势,参与全球影视装备标准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行业专家分析道:“当中国电影用国产装备拍出世界级大片时,国产装备也将随之走向国际市场,形成‘内容带装备’的输出模式。”
本次特展上,已有多家影视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我们对际华集团的防水装备很感兴趣,希望能用于特定地区的拍摄。”一位来自海外的行业人士表示,当地影视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专业户外装备短缺,国产装备的高性价比与适配性(针对亚洲人体型设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此外,际华集团还计划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有望将际华3521公司生产的国产影视装备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与当地影视产业合作,建立装备供应与技术支持体系。
从短期来看,际华集团与电影学院的合作是一次跨界尝试;从长期来看,这是中国电影装备国产化的“起点”。随着更多企业、机构加入这一领域,中国电影工业有望摆脱“装备卡脖子”困境,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用中国装备,拍中国故事,影响世界观众”的目标。(通讯员 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