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时报》2月2日文章,原题:卷土重来的宝莱坞至暗时刻 如果要用三个词描述宝莱坞电影产业去年的形势,“灾难、惨淡、平庸”可能最为贴切了。2024全年,宝莱坞总票房锐减30%至40%。新年到来之际,宝莱坞亟待扭转颓势,但现实却是电影院外门可罗雀,并有尸体倒在孟买的街头。人们心惊胆战,仿佛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无法之地。
去年10月,与诸多影星关系匪浅的当地政客兼地产商巴巴·西迪克被当街击毙。有犯罪团伙在脸书上宣布对此负责,并直指案件背后的“宝莱坞权钱交易”。在印度,犯罪组织和演艺界的纠葛已有多年历史。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电影界迎来了长达20年的黄金时代,而随着政治风向的转变,宝莱坞剧本开始褪去社会关怀,转向了如今人们熟知的逃避式幻想风格。
70年代初期,由于缺少银行的融资,许多印度电影只能向哈吉·马斯坦等黑帮势力寻求帮助。随着印度经济逐步开放,黑帮的资本积累工具从码头走私逐步转变为洗钱、毒品和枪支交易,以及电影投资。黑帮开始不再满足于分成,而是希望“参与制作,并享有电影和音乐的海外发行权”。达乌德·易卜拉欣是这一变革的领军人物,他被认为是孟买最令人生畏的黑帮头目。2001年,警方破获了一起黑帮融资案,易卜拉欣的助手恰特·沙克尔在采访中吹嘘:“我们大概拍了20到25部电影,但我们可没敲诈勒索,只是想跟他们一起做生意。”
犯罪组织是否正在通过企业化改革重新渗透进宝莱坞?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正如印度调查记者施瓦迪·查图尔维迪所言,“放眼全球,没有任何同规模的电影产业会面临这样有组织的威胁”。
随着近年来右翼势力同传统歌舞动作类型片的交锋,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恶俗电影充斥着印度市场。而斩获两项金球奖提名和戛纳评审团大奖的《想象之光》在印度本土却难遇伯乐。
疫情成了宝莱坞一次关键的中场休整,由于影院停业,人们只能在家中使用流媒体平台观影,这让观众对内容提出了新需求。即使是疫情结束后,观众们也早已心生厌倦,既不愿出门享受电影之夜,也不愿点开那些平庸的大制作网剧。在宝莱坞电影的萧条之下,孟买的上空也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作者安迪·穆克吉,华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