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新形势下国际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沙龙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专家学者聚焦于如何加大国际传播的供给、国际传播的策略与实践、数字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热点与新趋势、文明互鉴与中国科技的话语表达等多元视角,共同探讨了如何建构国际话语体系,多维传播中国科技等重要议题。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孟令耘出席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围绕“加大供给,讲好中国故事”展开。他指出,在国际传播中,中国虽在经济与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并享有国际话语权,但在故事讲述与传播方面仍存在短板。他强调,要挖掘中国故事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东西”,以实现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加大当代内容的供给、价值供给及共鸣点的供给,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要利用科技赋能中国国际传播,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增强国际传播的有效性与影响力。
五洲传播中心副总编辑王媛媛以《知己知彼 合时顺势:国际传播的策略与实践》为题,分享了从事国际传播的经验、实践与典型案例。在内容供给方面,她强调了对中华文明鲜明标识的挖掘和当代故事的呈现,以及针对性开展有效传播的重要性,并就顺应传播趋势、拓宽传播边界,以及利用新技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前瞻思考。
《瞭望中国》杂志执行总编辑王学会围绕“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国际传播”作分享。他表示,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核心,它不仅关乎历史、思想与精神,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国际局势下,更应“让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让我们的文化在国人心中更自信,让我们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更有价值、更有魅力、更好地树立中国形象。”
中国日报社外籍编辑Michael Rhys Card聚焦个人经验与历程,通过展示“未来守护者——珊瑚园丁”视频的制作过程,讲述如何通过视频的方式帮助中国在社交媒体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
CGTN职业媒体人、CGTN电台节目《中非访谈》主持人Bridget Mutambirwa介绍了中非科技传播的重要发展。她表示,非洲观众对中国电影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他们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非两国应在和合文化的引领下,共同合作,让中非之间的美好故事传遍世界。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特聘专家阎雨以“全球文明比较视域下的表达与传播”为题,讲述了要赢得世界的理解与信任,就必须转换传播策略,用国际社会熟悉的语言、声音和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他认为,这不仅是对中国自身发展成就的自信展示,更是对全球文明多样性的深刻尊重与积极融合。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黄悦以中国科幻海外传播的代表作《三体》为例,讨论了国内外几个改编版本的改编策略和传播效果。黄悦表示,当前在进行国际传播时,不仅要注重技术和手段的创新,更要深入挖掘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科技传播还是文化输出,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受众的文化背景与审美需求,才能让我们的故事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国际科技传播系列沙龙活动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交流平台,邀请中外各界专家学者与实践者交流分享,促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公众对科技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推进科技传播工作中的话语体系建构,加快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富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表达成为国际社会所熟知的科技议题,为加强国际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推动科技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