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是座山水城市,青山绕城,河网纵横。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2021年初,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在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中明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城乡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各项指标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
福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绿色发展亮点。
亮点一:红庙岭垃圾分类后端处置项目基本建成
3月11日上午,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首次投烧垃圾成功!这是继去年底福州在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中率先实现城市垃圾“零填埋”后,该项目的又一新进展。据介绍,该项目年发电量可供21万人使用。
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吃”进的是垃圾,“吐”出的是能量。园区负责人郑炎斌算了一笔账:“4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天可产生117.6万千瓦时电量并入电网,厨余垃圾处理厂一年预计产出1.8万吨绿化基肥,餐厨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每天能提炼25.5吨生物柴油……”在此过程中,园区每年还为福州节约能耗约6.33万吨标准煤,减排约60万吨二氧化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化为现实。
去年底,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垃圾分类后端处置项目已基本建成。记者从市城管委了解到,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集办公、信息管理(指挥中心)、环保宣教功能为一体的红庙岭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拟6月建成。
亮点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
“来,先‘洗个澡’再出门!”远洋路福州电视中心二期项目内,车辆要经过细细冲洗,才顺利放行;榕发夏荷郡项目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测仪正严密监控,严格实施分级管控。
2020年是确保“十三五”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十四五”时期蓝天常在的关键之年。像这样的蓝天保卫战在福州随处可见。
2020年,福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76,优良率99.5%,创近年最好成绩,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三位、重点城市排名第八位。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截至2020年底,福州“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新成效,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通过实施“保卫蓝天”行动计划,福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优级天数均创近年最好水平。通过实施“碧水攻坚”行动计划,福州大江大河、城区内河、小流域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稳中有升,小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较2016年初提升近30个百分点,东山、山仔等重点湖库藻类防控成效显著,保障了数百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通过开展“守护净土”行动计划,确保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全面启动福州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重点污染源排查。
2020年12月,福州出台《进一步加强散乱污企业(场所)综合整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力求解决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市范围内敏感区域、重点部位的散乱污企业整治,并对各区政府散乱污企业(场所)排查整治情况进行核查评估,确保关停取缔到位、整改提升到位。
亮点三:重点打造3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精品工程
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是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器”。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9种,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线路上的最重要滨海停歇地之一。
曾几何时,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泛滥、水鸟栖息地萎缩、海漂垃圾囤积等问题,让闽江河口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如今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绿水悠悠、水草莽莽,成群候鸟如同快乐精灵,翱翔于碧水蓝天之间,公园内,绿意盎然的生态鸟岛点缀在水塘中央,或长着茂密小树林,或长满茵茵水草,候鸟在水中自由游弋、觅食。
2018年1月,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申报并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福州编制了《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20年)》。这是福建省内第一个编制完成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获得批复。
目前,福州已集中打造了3个精品工程,分别是闽江河口湿地流域协同保护修复精品工程、金沙溪生态服务型流域生态修复精品工程、清凉溪脆弱型小流域综合保护修复精品工程。
去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担的《福州市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科研服务》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项目构建了涵盖森林、湿地、草地、农田、城市、海洋六大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生态系统价值核算量化了“绿水青山”的服务价值,福州成为福建省首个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