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士兵放飞无人机。图片来源 乌克兰国防部
综合编译 张昊天
一架携带着爆炸物的无人机巧妙地避开了坦克上安装的防护格栅,直接冲向目标底部并将其摧毁。在当前的乌克兰战场上,这样的场景日益增多,生动展示了战争如何加速无人机战术的发展,并让这种成本低廉却高效的武器不断重塑现代军事理论。
然而,在乌克兰之外,人们尚未准备好应对这一新型威胁。近期发生在北约军事基地附近的几起事件,揭示了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在抵御无人机攻击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据德国《南德意志报》报道,今年1月,在不到3周的时间里,位于德国北部的施韦辛军事基地连续6次遭遇无人机入侵。当时,该基地正在为一些乌克兰军人提供关于“爱国者”防空系统的培训课程。尽管德国军方采取了多种措施试图阻止这些入侵,无人机仍能成功进入基地空域,显示出基地部署的电子干扰设备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出于安全考虑,德国军方发言人没有透露更多关于这些事件的具体信息,仅表示“联邦国防军高度重视此系列事件,并已请求检察机关介入调查”。至于涉事无人机的型号及其来源,目前尚无确切消息。
这并非北约国家首次在国内拉响无人机警报。英国路透社指出,去年12月,美国军方报告称在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附近发现了无人机活动。与此同时,美国《明镜》周刊报道称,同一时期内,包括莱茵金属公司在内的几家德国主要军工企业通报称,有多架无人机在其工厂周边飞行,而这些工厂正忙于为乌克兰生产武器装备。此外,根据英国天空电视台网站的报道,去年11月,美军位于英国境内的至少4个军事基地相继传出了“无人机入侵”的消息。
官方尚未公布调查结论,许多人猜测这些无人机可能与“外国情报活动”有关。特别是电子干扰措施失效这一点,暗示这些无人机或许采用了源自俄乌冲突的技术。
在前线,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无人机竞赛”成了干扰与反干扰技术的前沿战场,双方都试图通过“软杀伤”手段使对方的无人机失去控制,同时确保自己的无人机不受影响。自去年起,俄乌双方开始使用光纤制导的无人机,这大大提升了作战的成功率。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评论称,俄乌双方肯定会将经过实战验证的无人机战术应用到更多场景中去。该网站引用了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克莱顿·斯沃普的观点称:“最新的无人机技术和战术正在乌克兰接受考验,而美国及其盟友才刚刚开始关注这类新兴威胁。”他认为,激光或其他定向能武器能够有效对抗新一代抗干扰无人机,但在法律和后勤方面存在挑战,“难点在于如何大规模部署此类系统来保护重要地点,并为实战做好准备”。
美国“战争研究所”的分析文章指出,随着俄罗斯利用其在乌克兰获得的经验不断改进无人机战术,北约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美国家已经研发并测试了多种反无人机装备和战术,但其实际效果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据美国《星条旗报》报道,今年1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夏威夷使用最新的“海军陆战队防空综合系统”(MADIS)进行了实弹射击训练。该系统整合了多种打击手段,让士兵可以利用火炮、机枪和干扰器等工具探测、识别并摧毁无人机。
一名美军指挥官在介绍MADIS系统时说:“战争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不主动适应变化,麻烦迟早会找上门来。”此外,五角大楼于去年年底发布了新版反无人机战略,旨在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将“打击无人系统作为我们考虑的关键因素”。未来,便携式探测和干扰设备将成为美军前线部队的标准配置。
斯沃普认为,“探测”和“打击”是反无人机作战中最核心的两个环节。像MADIS这样的系统集成了这两个功能模块,可以随前线部队行动,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目前,这套系统安装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轻型战术车辆上,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随美军远征部队部署到菲律宾,以检验其在潮湿炎热环境下的适应性。
在那些没有经历过实战的西方国家,反无人机战术理论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脱节”。例如,当美军在试验场研究如何用激光或微波对抗无人机时,前线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士兵更倾向于使用霰弹枪这种“低技术兵器”,并在实战中多次成功击落来袭的无人机。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分析师扎克·卡伦伯恩向“商业内幕”表示,不存在对付无人机的万能药,部分原因是“无人机”这个概念已经变得非常宽泛,不同类型无人机之间的性能差异巨大,因此难以制定通用的反制策略。此外,由于无人机战术更新换代迅速,防御方只能被动应对,容易被进攻方利用时间差抓到破绽。
要解决“矛”与“盾”实力失衡的问题,斯沃普建议,反无人机系统必须具备超越人类的能力。长远来看,各国军队可能会将人工智能纳入反无人机体系,以便及时分析数据、制定对策,在面对无人机威胁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