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青年参考 >>  正文

中美能源对话论坛: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中美合作

发稿时间:2019-11-30 11:5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11月20日,由美国能源基金会主办的“中美能源对话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清洁能源、繁荣未来”为主题。以下是部分嘉宾的发言要点。

  ▋整理 蔡梦吟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合作精神。中国抗击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因为美国政府的变化而动摇。可以想象,如果中国也退出了,那么今天《巴黎协定》就不复存在了。中国节能减排的努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

  我认为中美在气候变化方面仍然有理性合作的空间。上个月,我和多位其他国家的前领导人一起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公开信,反对中美脱钩,因为这将对全球和平与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如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脱钩,对全世界而言风险实在太大了。

  ——澳大利亚前总理、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院长陆克文

  虽然现在美国政府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我是充满希望的,因为我看到很多美国人仍然在以极大的热情推动气候变化议题的解决。

  据我了解,有数百个美国城市的市长表态,要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这些城市生活着美国大约55%的人口。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影响力有限,很多改变都是在州级、市级甚至更小的层级上发生的,这些地方层级政府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前局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实践教授吉娜·麦肯锡

  2009年3月,我曾说,中美关系有很多压力,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可能未来也如此,但气候变化合作应该成为美中关系里一个正向的积极的支柱。

  中国是全球改善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实践者,一直在按照实际情况迈出自己的步伐。我希望大家在讨论中美气候变化议题的时候,不要过度重视美国这一届政府或者受其影响,因为正如刚才所提到的,这一议题在美国有着广泛的民众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当然,我非常希望看到美国政府层面的变化。目前,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等地,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发。如果未来中美两国能在气候领域达成更多合作,很多国家会追随我们的行动。

  ——美国气候变化前特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托德·斯特恩

  近零排放可以通过技术基本实现,但代价太过高昂。创新才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核心。目前,中国清洁能源的研发开支已经超过了美国。中美双方要考虑如何采取增进互信的措施,包括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科研层面的互信,加速创新流程,加速推动清洁能源的投资。

  ——美国塔夫茨大学国际环境与资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凯利·加夫勒

  我是研究大气污染领域的,过去40年跟美国的合作很多,从美国学到了很多空气质量管理的经验,可有些经验搬到中国未必适应国情。比如说美国的煤烧得很少,中国的煤烧得很多,煤在中国是基础能源,离开了煤,中国的能源安全会受影响。中美两国用的多数都是化石能源,如何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跨越,是两个国家面对的共同挑战。

  中美两国还有另一个共同挑战,就是如何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一些人想学习美国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如果全人类都学美国的消费方式,那可能需要耗费好几个地球的资源。为了下一代人的福祉,中美应该携手合作,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

原标题:中美能源对话论坛: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中美合作
责任编辑:工蚁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