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发现

首页 >> 科技 >> 正文

数字化从“餐桌”到“土地”的实践:打通产供销全链路的灵山经验

发稿时间:2022-08-05 15:4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崔凯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而数字化打通产业链全链路是一条新路径。具体而言,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诸环节相适配的过程,体现数据生产要素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意义在于通过整合数字技术或产品的局部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的场景和模式,形成更广阔的价值增长空间,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以前,我们的数字化主要是在“餐桌”,也就是消费端,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场景溯源而上来到“土地”,也就是产地端。笔者在近期调研中发现,广西灵山以荔枝产业为抓手,在农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初步探索,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融合发展,用数字化打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应用已呈现出从消费端“餐桌”走向生产端“土地”的整体场景。 

  一是生产数字化。在当地与阿里合作建设的“未来果园”里,基于AIot设备、物联网、气象、水肥一体等设备在荔枝种苗基地的数据化应用,将“地块—作物—环境—人”连接起来,形成生产全流程的数据档案,建立有效的知识模型来分析产量情况,优化种植决策方案,帮助果园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通过水肥一体化灌溉机,仅需1人使用手机便可完成200亩果园的精准施肥灌溉,使用虫情测报灯能够识别出10多种害虫种类,有效防止荔枝果树遭受侵害,为优质种苗培育提供更好保障, 

  二是流通数字化。整合本地供配中心与供销社田头仓资源,建立菜鸟智能产地仓,为灵山农特产品提供集货、检测、分选、分级、加工、冷藏、配送和信息平台等多种功能。产地仓配备智能分选线,通过机器视觉分析、光谱检测、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自动化系统根据水果的果径、克重、表面瑕疵,甚至是果品的糖酸度,将水果分成5个等级。经过分级的水果,对应相应的销售渠道——高端商超、电商、批发市场、水果加工厂等。产地仓的建成运营能有效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其中整体供应链成本预计降低10%—40%,通过产地仓对接的2100余户重点农户平均创收达5万元。 

  三是销售数字化。灵山县突破传统销售模式,积极运用直播电商渠道,打造热点话题,积极提高灵山荔枝的关注度。如灵山县人民政府联合阿里巴巴共同推介,以“灵山美荔香飘万里”为主题,突出荔枝原产地品牌优势,借助天猫、淘宝直播等进行线上宣传和促销活动,携手直播明星、主播等为灵山桂味荔枝宣传推广。2021年,灵山荔枝线上成交金额同比增长200%,消费者线上购买灵山桂味荔枝后售后好评率超过97%。为果农进一步畅通了荔枝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 

  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的本质在于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对物质、人力等投入成本的控制,以及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促成三次产业融合,达成农业的规模经济。时空层面看,农业数字化场景正迅速从消费端的“餐桌”走向更上游的“土地”,从“餐桌”到“土地”的背后逻辑是数字化打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让数字红利充分体现在本地产品体系、就业体系、配套载体等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上,并且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中持续增长。 

  灵山经验的重要启示,不仅在于某个产品领域或者产业环节的数字技术应用,其之所以具有较好的的带动和推广价值,体现在背后的多方参与和共建机制。在灵山经验中,县政府积极搭台,与互联网平台、本地龙头企业等开展合作,优化本地特色农产品上行方案,完善联农带农产销机制,形成“政府+互联网平台+本地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农户”的运行机制。其中,阿里巴巴提供技术、数据和金融等服务资源,发挥本地服务商的产业带动力量,整合市场渠道、品牌传播等方面的业务优势,对荔枝产业的“产供销”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本地龙头企业(三科集团)对本土产品的交易规则和流程更加熟悉,负责农产品的采购、分拣、质量把控、交易物流,以及与本地中小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对接,如通过订单农业带动从事销售及服务的小微电商企业联合发展。 

  县域层面看,以数字化带动特色农产品上行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典型尝试,很多中西部地区已经开始有相应实践。以共同参与为基础建立合理分工秩序,使数字技术不仅作为工具和手段,还可以作为市场主体的各自需求和实现条件,来释放多元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形成基于数字化的关系建立和合作空间,成为培育数字生态的基础,这对于探索全国各地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政府、互联网平台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共同推动下,从“餐桌”走向“土地”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项目预计将越来越多的在全国落地。未来需关注的两个重点: 

  一是大力盘活全域农产品资源,以既有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利用好成熟的品牌和项目,借助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县域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等资源的整体开发,打造数字名片,提升区县知名度,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是做好本地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数据要素只有与劳动力要素、人力资本等相匹配才能发挥作用,要用好国家、省市层面的各类政策,围绕农业数字化项目,积极吸引企业家、乡贤、新农人等,带动本地创业创新。同时加快提升本地农民的数字素养,支持多元化、实用性的数字技能培训和教育,让农户从被动的技术接收变成主动应用,增强其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经营管理的能力。 

责任编辑: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