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发现 > 科技 >>  正文

以沉静力量诉说摩梭世界 纪录片《纳人说》正式上线

发布时间:2020-10-19 18:16:00 来源: 大众网

  关注摩梭文化的人文艺术纪录片《纳人说》19日在腾讯视频正式上线,并于近日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举办了首映活动,以及以「纳人说.我们」为主题的文化沙龙和延伸微展览「纳人说 .凝望」。活动邀请了主创团队、摩梭文化研究学者、摩梭文化再生探索者、资深媒体人和摩梭青年等嘉宾出席分享和对谈。

  

  摩梭人的一次集体告白

  摩梭人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少数的母系社会之一,人口约4-5万,他们生活的地区自古以来是民族迁徙、战争和商贸的要道和交汇地,是"南方丝绸之路"、"盐茶古道"的重要通道,被视为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活化石"。

  

  这个古老的族群被他人称为"摩梭",而从古至今,他们自称"纳"。由于摩梭文化缺乏全面地普及,母系家庭形态和暮合晨离的走婚习俗也成为普遍被误读的两大摩梭文化印象。

  此次《纳人说》团队深入云南泸沽湖、四川木里等摩梭族群聚居地,以摄影机为眼睛望向一张张普通的摩梭面孔,力求用镜头的语言,让观众与摩梭族群静静互相凝视,聆听这个古老族群的一次集体告白。

  《纳人说》由"神话、达巴、祖母屋、爱、外面的世界、未来"等六个篇章组成。为了筹备拍摄,创作团队做了近一年的踩点和文献调查工作,导演最终选择了以普通摩梭人直面镜头口述的方式,希望促成现代观众对摩梭族群的共情和对话。

  

  《纳人说》并未将片子的焦点放在"热点话题",而是将更多篇幅放在那些看似平凡、普通的生活琐事。让我们看到摩梭人在"大众焦点"之外的另一面。

  《纳人说》导演汪哲介绍说,"我们希望摩梭族群有一次机会可以自我表达,而非由他人代言。由普通摩梭人自己讲述他们记忆中的摩梭文化和他们生活中点滴的事。《纳人说》不是一部学术纪录片,而是将普通摩梭人当作另一个生命体去凝望和聆听。透过凝望他们的面容,仿佛看到我们自己。我们也看到在思维惯性和大众焦点之外,不同文化族群所具有的更多维、更丰富的文化价值" 。

  该片的联合出品方,深圳传统手工艺发展促进协会会长鲍玲评价,"此片跳出了他人之视角,以摩梭人的第一视角平静而有力的把我们带入真实摩梭,使我们听到来自摩梭真实的声音,正本清源了以往对这个族群文化单一的偏颇认知"。

  专家学者畅谈"摩梭价值"

  据介绍,纪录片出品方陈一丹基金会长期关注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育、活化以及公众教育项目,支持包括非遗文化创作出版、传统艺术发掘与创作、文化纪录片拍摄、村落共创在内的多个公益项目。《纳人说》是公益纪录片项目之一,早在2018年基金会就已经策划支持过以苗族古歌为脉络的苗族文化系列短纪录片《苗.不可言》的拍摄。

  陈一丹基金会项目总监刘依婷接受采访时说,"基金会投拍摩梭文化纪录片是因为,摩梭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内涵,摩梭人非常尊崇男女平等、敬重祖先、注重家庭和睦、与大自然共存等价值观,这些古老而先进的观念在现今依然能够启发我们的世界,我们认为片子传达的意义和理念,非常具有教育的意义。"

  《纳人说》首映文化沙龙主题是「纳人说.我们」,背后的关键词其实是"对话与理解"。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吴乔认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放下偏见、相互理解,通过对话才能达成理解之共情,并且这种对话对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可能性形成启发。

  导演汪哲也表示,在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尽量放下过往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接受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和情感层面上的相似和连接。

  吴乔对这种拍摄方式给予肯定和赞许。在他看来,这是把话语权交给摩梭人自己。包括片名《纳人说》,也是用他们的自称"纳",这是最基本的尊重。

  来自腾讯新闻·谷雨团队的王波,从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角度分析说,当下虽然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了,但圈层之间的割裂其实变得更深。这就需要不同族群之间互相理解,如果没有起码的共情共鸣,就很难达成共识。

  当天到场的两位摩梭族年轻人,也从亲身经历出发,对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增进了解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摩梭博物馆工作的兵马(汉名:邹海亮)说,这么多年来,每一个摩梭人几乎都遭遇过非常粗鲁的质问:你有没有父亲,你有几个女朋友,你们家是不是老奶奶说了算?碰到这类问题,过去他常常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他已经可以心平气和回答,"用今天流行的话说,'走婚'是只谈感情不谈钱,谈一辈子恋爱,类似这样一个状态。"

  从高中起就走出家乡在省城读书的旦史拉姆(汉名:马群)认为,面对不同族群的文化,首先要平等看待,"站在人的角度,我们都是平等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去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

  研究摩梭文化多年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分享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见到的摩梭青年回乡寻根的事例,"这份对于祖先的回望,是我们文化得以被传承的根本原因"。

  随着现代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摩梭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冲击。随着老达巴们的相继去世,口口相传的达巴经也面临着失传危险,实施抢救性整理、记录、保育已经迫在眉睫。《纳人说》也希望唤起社会各界对摩梭文化的更多关注。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zer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