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发现 > 科技 >>  正文

建设一流编辑队伍,助推一流期刊扬帆起航

发布时间:2020-10-02 11:16:38 来源: 人民网

  9月24日晚,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决赛在长春拉开帷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各地赛区的选手们,向全国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展现出新时代中青年编辑们的编校技能,沟通协作水平和临场应变的风采。

  来自《全球能源互联网》杂志社的青年编辑李锡,从全国17位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一等奖。谈起对本届大赛的收获,他说:“对于这次比赛,我和团队前后准备了两个月。最后冲进决赛,可以和优秀的同行们学习经验,受益匪浅。”

  实际上,注重建设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培育一流青年编辑人才梯队,近年来愈来愈成为科技界的共识。在第十六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光:科学与应用》主编曹健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数学》主编袁亚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光:科学与应用》执行主编白雨虹等专家,也向与会嘉宾们表示出了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促进编辑收入分配合理化,吸引优秀人才流入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的待遇有待提高,尤其高学术水平编辑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其获得的报酬出入较大。袁亚湘认为,专业化、职业化的编辑队伍对办好刊物意义重大,优秀的编辑可以约到好的稿子,拿到好的稿源,从而提升刊物的水平。“但是现在社会上,还往往看不到这一点,认为编辑只是做文字零碎工作的,这极大贬低了编辑们的价值。”袁亚湘说。

  在提高编辑收入水平方面,白雨虹给出了建议。她说:“面向科技期刊编辑,也应有资金专项的‘杰青’‘优青’项目。给热爱投身科技期刊编辑事业的青年编辑们以学术地位和各种提升机会,认可编辑们在科技期刊建设中的巨大价值,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期刊编辑的加入。”

  收入分配是否合理,是平台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关键。曹健林提供了《光:科学与应用》在吸引优秀编辑们流入的正面案例,他说,《光:科学与应用》编辑人员的收入都提升上去了,再辅之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据介绍,《光:科学与应用》的主办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目前在读的研究生近1000人。

  提升编辑传播素养,发挥学术“桥梁”作用

  袁亚湘认为,科技期刊编辑要善于和科学家打交道,而且需要有耐心,能和科学家处好关系,这对于期刊拿到优质稿件来说,非常重要。

  “再有,随着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也需要期刊编辑能学会用英语交流,能了解国际动态,知道国际学术发展方向。”袁亚湘说。

  白雨虹也认为,中国学术要走出去,编辑不仅能和国内科学家交流,而且还应该和国际学术界交流。“英语是一个门槛,科技期刊编辑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能只和中国科学家交流。真正走进国际科学家圈子,需要用英语熟练和人交流,这是一流科技期刊编辑所应掌握的非常重要的素质。”

  刘冰认为科技期刊编辑的“桥梁”作用不仅体现在人际交流方面,还体现在将科学普及化、大众化的科技传播能力。他说:“科技期刊面向公众传播的素养,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因为科学传播不单是对小同行的服务,还要对大同行服务。这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加强多方面素养的提升,体现在语言能力、推广能力等,这对于推介期刊的知名度。影响力大有益处。”

  倡导学习型编辑,多维度丰富综合素质

  “每个编辑,都是影视化、图片化、视频化、声频话的结合体。一个编辑在和科学家交流时,不仅仅展示的是杂志名号、平台内容,更展示的是期刊整体的形象,是整个期刊综合实力的体现。”杨海平说。

  正如新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催生着能适应新环境、动态成长的学习型编辑。杨海平认为,传统编辑仅面临的是文字约稿的困难,但是新型编辑面临的是多元化、多模态的更复杂的环境,除了纸质载体、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之外,新型编辑要适应当下传播语境,还应该借用其他交流工具,比如说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这要求新型编辑能理解并掌握层出不穷的新型媒体推送内容的技术和工具逻辑。

  白雨虹认为,青年编辑应满足建设学习型国家的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大量的知识摄入,从而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编辑。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开启了中国科技期刊和中国科技期刊编辑的新纪元。

  自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至今已举办四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在搭建编辑交流平台、发现优秀期刊人才、培育一流期刊编辑队伍、助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技期刊生态圈的建设,离不开期刊环境各个方面的人,如组织者,管理者,编辑,学者,科学家等。当所有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才能形成支持中国期刊生态发展的有利力量。”刘冰说。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ZER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