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发现 > 科技 >>  正文

光盲之路,万丈光芒

发布时间:2020-08-21 18:07:44 来源: 北国网

  2020年夏天,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光盲之路”团队,在30多个城市展开了以走访调研、志愿活动、拍摄纪录片为主的线下实践,以及以绘制漫画、发起微博挑战为主的线上活动,为身处光明世界的人们,展现盲人朋友们生活的不易,同时,也努力为盲人群体带去属于他们的光亮。

  让盲道,不再“忙忙碌碌”

  通过对全国12个省份、26座城市展开了“盲道扫雷”数据收集(即,对盲道占用及损害等情况的调研)。进行分析后团队得到以下结论:盲道完善的速度并不能完全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一线城市的平均雷区数量最少,但紧接着是除一二三线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雷区数量最多的却是二三线城市。

  图1

  即便二三线城市的道路建设规划完善,盲道铺设合格,但具体使用情况以及使用规范并不能达到一线城市的水平。对盲道后期的治理跟不上铺设的脚步,正是二线城市盲道利用率低、雷区多的原因。对于盲道,即使铺满了大街小巷,但只是虚有其表而无人问津,也终不过是一块块“城市配色砖”罢了。

  图5

  那么,我们的城市在铺设盲道时,应当追求什么目标?根据得到的实践结果,团队将答案总结为“盲道的利用率”。城市的治理水平、社会的爱护关怀,不是盲道铺设率的高低所能展现的。铺设盲道时的设计、铺设完成后的控制治理策略,才是让盲人依靠盲道出行的核心所在。

  我国每100人中就有一位盲人,但由于“形同虚设”的盲道,才让他们生活在我们的视线之外。让盲道物尽其用,是“光盲之路”实践团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在为期30天的实践中,29支小队通过联系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方式,共排除雷区92处,像“断头路”、盲道上有电线杆等难处理的问题,我们也向当地政府网站、公众号等平台留言,并持续关注。

  总有一盏灯,照亮前方路

  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不少小队开展了线下的志愿活动。这次活动中,共计15支分队的成员“提着灯笼”,为深处黑暗世界的盲人朋友们带去些许光明。

  合肥市的实践小队特地学习简单的理发技巧,与市残联一起为盲人朋友们理发;安徽省六安市的实践小队分别去到三名盲人小朋友的家中,为他们辅导功课,带领他们了解新知识,航空业发展中的励志故事等等,一位小朋友说:“以后我也想当飞行员!”,团队成员听了既感到开心,也体会到了一阵心酸,感慨生命的残酷与命运的不公。

  图2

  图3

  有这样一群盲人朋友,他们不甘于只接受帮助,而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他人。宿州的实践小队与“心亮”志愿者服务队一起为养老院中的老人们带去了精彩的节目,还和盲人志愿者们一起为老人们按摩。即使身处黑暗,只要心中有光,仍可为他人照亮前进的路。

  图4

  以爱为源,以心引心

  为了更直观,更大范围地推广目前我国盲人的处境,团队制作了系列漫画,讲述了一位青年因为事故失明后遇到的所有窘境: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难以找到正常的工作、出行时遇到雷区遍布的盲道、作为他的“眼睛”的导盲犬也和他一起受到不公的待遇……除了绘制漫画,团队还拍摄了短片,记录盲人一次“简单”的出行,来展现盲人独立生活的艰难。不少盲人家属点赞支持,渴望更多社会的关怀,团队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公众对盲人群体的进一步关注。

  光盲之路”社会实践到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今年的实践人数也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平凡岗位上伟大的人们,但也让我们更容易忽视本就更加平凡的盲人群体。团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呼吁大家不要忘记身边的盲人朋友们,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伸以援手,哪怕就仅是提醒他前面有障碍物那么简单。

  “光盲之路”团队始终相信,无数人的微光可以汇聚成万丈光芒,照亮盲人群体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路。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ZER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