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史春树
今天,所有军事大国一致认为,航空兵是至关重要的作战力量,有些仗只靠空袭就能打赢,根本用不着出动步兵。然而,仅仅半个多世纪以前,还很少有人承认这一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展示了空中力量的威力,但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绝大多数国家依然将航空兵视为次要力量,只允许它为陆军和海军提供支援。在很多地方,空军甚至不是一个独立的分支兵种,而是被陆海两军“分而治之”,成为二者的附庸。
有识之士呼吁要改变这种状况,给予飞行员和战机更多信任。其中包括美国动画大师、娱乐业大亨华特·迪士尼。不过,作为“外行”的迪士尼很清楚,要想让空军早日获得与其实力相配的地位,面向公众的宣传得有军事领域的业内人士帮忙才行。
为此,这位美国动画大师与一位俄罗斯飞行员联手行动。
神秘人为航空兵站台
1942年下半年,一系列由迪士尼公司监制的动画电影出现在英美等国的银幕上,这些片子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了军事航空的历史,说明了大力发展空军的必要性,还不时穿插实景演示和真人讲解。为了让观众相信空中力量是夺取胜利的关键,影片重点陈述了控制天空、发动空中进攻及对空中力量进行统一指挥的必要性。
数百万人争相观看这些影片,它们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其中的影片《空中制胜》,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各自看了两遍,随后让手下的将军和元帅们一饱眼福。据说,对片中展示的飞机摧毁舰船的片段,罗斯福格外感兴趣。空军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就这样被扫除了。
华特·迪士尼和他的动画电影被视为幕后功臣。有少数人注意到,《空中制胜》中不断出现的一个画外音似乎带有斯拉夫口音。这个声音的主人,名叫亚历山大·德·塞维尔斯基。
空中作战的“布道者”
俄罗斯RUSSIA BEYOND网站载文称,在20世纪上半叶,没有几个人比塞维尔斯基更了解军用航空。来自格鲁吉亚的他曾以工程师和驾驶员身份在一战期间执行了57次任务,被视为沙皇俄国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20世纪20年代移居美国后,塞维尔斯基证明自己是杰出的航空理论家和发明家,主持设计了高精度轰炸瞄准器和多款飞机。
相比之下,作为空中作战的狂热“布道者”,塞维尔斯基推崇的军事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他的核心观点是:空中力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武器,远程轰炸机在敌对国家的陆地和海洋上空飞行,通过摧毁敌人的首都、政府机构、工业和重要地区,痛击其要害。
这样的道理在21世纪的人们看来理所当然,但回到塞维尔斯基生活的年代,并非所有政治军事领导人都乐意为航空兵提供足够的资源,他们更喜欢沿用在一战中经过验证的老套战术,只允许战斗机和轰炸机执行战术层面的任务,充当辅助角色。
塞维尔斯基和这种陈腐观念势不两立。他坚称,航空兵不应把精力浪费在战术行动上,应该聚焦于战略任务;如果空军打得好,占领敌人的领土将成为过时的概念。换句话说,只有大范围、高强度的战略轰炸才能使敌人屈服。“我们把敌人手中的武器打掉,……我们动用空中力量切断他们的物资供应,最终让他们俯首称臣。”他宣称。
把海军视作“眼中钉”
为了让自己的主张更具权威性,塞维尔斯基把以“保守”著称的海军当成靶子来批判。在他眼中,海上力量已经过时,面对新兴国家的空中优势,水面舰艇注定要失败。
他强烈反对建立庞大且昂贵的舰队:“在我们(美国)的两大洋,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舰队正在建造中……是时候让这些大家伙进垃圾堆了。”
这里头的逻辑不难理解:建造一艘战列舰的资金可以制造数百架轰炸机。理论上讲,每架轰炸机都能摧毁敌方主力舰。更不用说,铺天盖地的轰炸机可以无视拦截,飞越敌人的舰船,炸平敌人的大后方,使敌人在前线的军队丧失继续作战的勇气。
塞维尔斯基还认为,随着飞机航程的扩大,可供海军活动的海域将越来越少,直到完全消失。他说:“在制空权掌握在敌人手中的情况下,任何陆地或海上行动都是不可行的。”
他的预言被二战印证
彼时的美国并不存在“空军”这个概念,会飞的军用资产处于陆军和海军掌控之下。航空兵在战斗中是相对独立的,但陆海两军控制着其训练、财务和采购环节。
塞维尔斯基对这种状况早就看不惯了。他不辞辛苦地四处宣讲,称空军无法克服“组织噩梦”,除非它成为拥有单一指挥权的独立部门,否则无法正常发展。他希望军方规定,担任空中指挥官的人首先得做地勤人员,这样才有资格逐步晋升为飞行员。
塞维尔斯基相信,拥有独立预算的空军司令部将为更多奇思妙想及有前途的项目开绿灯。“如果陆军和海军那些陈旧的、以陆地为中心的思想占支配地位,我们终将发现自己有致命缺陷——在争夺制空权的竞赛中失败,我们本应赢得这场竞赛”。
许多陆军和海军指挥官特别讨厌塞维尔斯基,称他为“疯子”。然而,二战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这个“疯子”的想法:发生在挪威(1940)、法国敦刻尔克(1940)、英国(1940)和希腊克里特岛(1941)等地的战斗表明,航空兵在战争中往往有一锤定音的作用。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派出舰载机袭击夏威夷珍珠港,几乎在瞬间就击沉了4艘战列舰和2艘驱逐舰,重创了其他9艘舰艇,包括3艘巡洋舰和3艘战列舰,令美国上下大为震惊。珍珠港事件清楚地表明,军舰在面对不受阻碍的空袭时是何等不堪一击。
另类搭档掀起宣传攻势
随着战争继续,塞维尔斯基深入浅出的分析及对战术、战略和技术发展的准确预测让他声名远播。他1942年4月推出的专著《空中力量制胜论》在业内尤其受欢迎。此后不久,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让这位来自俄罗斯的飞行员的声音传遍了世界。
打来电话的正是华特·迪士尼。迪士尼坦承,塞维尔斯基就是他要找的“业内人士”。用塞维尔斯基自己的话说,“他读过我的书……他想让令胜利指日可待的事物(在银幕上)‘动起来’。”
就这样,基于《空中力量制胜论》的动画电影《空中制胜》诞生了。多年后,塞维尔斯基回忆说:“我们的办公地点……包括迪士尼的演播室,我住的平房,有时在餐馆,有时在开车往返演播室的途中。”迪士尼专门聘请了一位演说家帮助塞维尔斯基朗读解说词,纠正他的俄罗斯口音。
正如美国传记作家詹姆斯·利比所言,这部电影使同盟国领导人确信,反攻欧洲大陆的具体时机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空中力量来保护船只、士兵和物资。就英美两国的工业实力来说,这不是难事。于是,在两年后的诺曼底登陆期间,8000架盟军战机组成了几乎不可逾越的空中屏障,一举压倒了纳粹德国的嚣张气焰。
美国空军的地位由此奠定
在军事思想史上,塞维尔斯基并不是提出建设独立的战略空军的第一人,也不是“空军制胜论”的首倡者。他最大的贡献,在于通俗地揭示了相关理论并将其“兜售”给公众。就像RUSSIA BEYOND网站概括的那样:“俄罗斯飞行员与美国动画大师的非凡联手,让数以万计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意识到,未来属于军用航空。”
军事史学家菲利普·梅林格也在著作《天堂之路:空中力量理论的演变》中点评说,“亚历山大·德·塞维尔斯基是二战期间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航空业人物之一。他的热情在于空中力量,他的使命是说服公众,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战争,空军成为首要和决定性因素。”
战后,作为美国陆军特别顾问,塞维尔斯基访问日本,与裕仁天皇进行了交谈。裕仁坦言,他看过迪士尼拍的那部片子,对片中美国称霸天空的“预言”心怀恐惧。
正如塞维尔斯基期盼的那样,二战期间,航空兵成为令人敬畏的力量。在美国,空军于1947年升格为武装部队的独立分支,进而将“全球空中霸主”的头衔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