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编译 贾晓静
12月3日,山东东营一所小学的学生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把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5岁少年集中在一起,对他们进行综合知识测试,会有怎样的发现?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给出了答案。这一全球教育研究的最新结果显示,来自中国4个省(市)的青少年在科学、数学和阅读方面的表现优于最富裕国家的同龄人。
时隔6年,中国学生重返第一
200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发起这项跨国家和地区、跨文化的评价项目,通过对全球各地的15岁少年进行3个科目(阅读、数学和科学)的测试,评估学生们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参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这一大型教学试验至今已举办6届,规模和参与人数不断扩大。最新的一次测试(于2018年进行)中,PISA吸引了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万名学生,中国学生成为佼佼者——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学生在三大核心科目中,取得了555(阅读)、591(数学)和590(科学)的优异成绩,代表了参与测试者的最高水平。
2015年的上一次测试中,中国学生的成绩大幅倒退——排名从2009年、2012年的第一跌落到第十。此次中国学生重返第一,令不少人惊喜,其中包括经合组织秘书长安吉尔·吉利娅。“考虑到这4个省(市)的居民收入水平,参与本次测试的中国学生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她在12月3日的发布会上表示。
经合组织“更好的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榜单显示,该组织成员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5万美元。而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约为这一数字的1/3。
“虽然这4个省(市)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但每个省(市)的规模都可以与一个典型的经合组织成员相媲美。这些地区人口总数超过1.8亿,由此可见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投入颇见成效……他们(15岁学生)今天的学习质量,将影响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实力。”吉利娅说。
中国学生的表现令人惊讶
PISA每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18年,该测试关注的重点是“数字环境”下的阅读能力。报告指出,不断发展的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和交流方式,在智能手机时代,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过去,学生可以在教科书中找到清晰的答案。他们被简单地告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今,阅读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提取信息,而是关于知识的建构、批判性思维和有依据的判断。”吉利娅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根据OECD的报告,中国学生在这部分测试中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即使“最弱”的10%的学生,阅读能力也超过了所有参与测试的OECD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平均水平。
OECD指出,在阅读测试中表现良好,意味着学生除了掌握“基于信息内容、来源有关的暗示来区分事实和观点”的能力,还可以“创造性地、自主地”将他们的知识“应用于各种情况”。
中国学生“超乎寻常的学习时长”也引起了关注。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每周在阅读上投入约57个小时,远远高于所有参与测试的OECD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平均数——44个小时。即便是总体成绩排第二的新加坡,每周阅读时长也比中国学生少6小时。同样以高强度学习著称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中国澳门、中国香港),学生每周阅读时长不超过52个小时。
在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看来,得高分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这些成绩是以牺牲业余时间为代价的,就有值得反思之处。英国《卫报》也评论说:“除了关注学习效果,我们也应该关注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幸福感。”
欧美诸国“很焦虑”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人们关注全球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那些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测试的结果将成为支持教育政策的有力论据。
美国是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之一,但美国学生各个科目的得分都远远比不上来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排名前4位依次是中国、新加坡、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韩国位列第十,日本紧随其后),正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向美国输出了大量国际学生。
事实上,美国在此次排名中仅居第十三位。2018年,5700名15岁的美国学生参加了PISA测试,取得了科学496、阅读497和数学470的分数,接近所有参与测试的OECD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平均水平(493、493和490)。
美国教育学家戴安娜·拉维奇称,美国学生的表现只能用平庸形容。《纽约时报》则刊发了一篇语调悲观的文章,称“自2000年以来,美国青少年的表现停滞不前”。
“排名说明一切。”美国国家教育统计评估部门专员佩吉·卡尔表示,“这一结果传达了明确的信息,美国学生在这些科目上遇到了麻烦。”
除了传统的3科成绩,此次调查还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显示,英国15岁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全球72个国家中排名第69位,男孩子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最低。
“(2018年)英国的3科成绩再次下滑,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在下降。痛苦和焦虑的学生比例高得令人担忧,这让英国的表现蒙上了阴影。”英国国家校长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 Teachers)秘书长保罗·怀特曼告诉《卫报》,“警钟敲响了,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我们需要各部门的协助。”
美英学生在测试中表现不佳,一些人据此再度提出向东亚国家学习的主张。“这是亚洲创新思维的新纪元,美国应该复制‘亚洲学习模式’。亚洲文化高度重视教育……拿越南来说,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非常多,很多人只能在摩托车上吃饭……”《福布斯》杂志网站写道,“此外,政府加大在教育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才能吸引更好的师资,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肯定,PISA将成为我们改变教育制度和方针的动力,我希望一切都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怀特曼说:“追求排名是短视的,长期改善本国或地区的教育水平才是目的。”
“我们应该谨慎解读这些分数。”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经济学家沙利·萨多夫告诉CNN,“当人们看到分数时,可能会绞着双手说,我们(美国)落后了。这是真的,但我还是想提醒大家,考试分数并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的能力、知识和学习水平。”
PISA测试并非比赛
在OECD看来,PISA测试的初衷不是让学生们比赛,而是要“向教育者和决策者提供教育制度的优缺点等有价值的信息”。正如“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所说:“PISA不关注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成绩怎么样,我们希望知道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把科学当做未来的事业。”
不可否认,PISA自创立以来不断受到教育界人士质疑。反对者的主要观点是:对考试结果进行过于深入的解读,可能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心理造成影响。正因如此,学生在测试后不会得知具体成绩,避免了因为成绩不佳自责,或受到“惩罚”。
2014年,80位相关领域人士联名发表文章,称“与其他量化测验一样,PISA通过科学、阅读和数学3个科目的测试给出综合评价,而一些不可被量化的科目,如美术、体育、德育则遭到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一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在PISA考试中的成绩,“努力程度”就是其中之一。根据美国《人力资本杂志》提供的数据,在PISA测试中,接近38%的差异是由学生“努力的程度”决定的。
学习过程中的“耐力”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说,西班牙的受试者在测验之初表现很好,但随着测试继续,他们的成绩开始下降。而韩国学生往往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接近榜首。
“孩子们在这类评估上花掉多少精力,将影响他们的性格和技能,如责任心和自控力。研究发现,这些技能对孩子今后的生活非常重要,这也是PISA排名无法直观反映的。”《卫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