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发现

首页 >> 青年观察 >> 正文

从马戏团的鲸鱼展到浪子贵族的悲喜剧,新晋诺奖作家笔下的欧洲困境

发稿时间:2025-10-14 08:38:00 来源: 环球时报

  美国“纽约客”网站10月9日文章,原题: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与当代欧洲的危机现实 近日,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荣膺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其最新作品以跌宕起伏的笔触,深刻描绘了笼罩在末日将近氛围中的欧洲小镇政治。对于早已爱上他奇异而精彩的小说世界的读者来说,他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就像一天辛勤工作结束后,一杯当之无愧的解乏之酒。

  揭示欧洲民众复杂情感

  分别于1989年、1999年以匈牙利语出版的《反抗的忧郁》和《战争与战争》是不少人了解卡撒兹纳霍凯的开始。《反抗的忧郁》的故事围绕一头被马戏团运送到匈牙利小镇的巨型鲸鱼展开,随着有关“马戏团正酝酿邪恶目的”的谣言四起,集体的压抑情绪走向了失序的疯狂状态。在怪诞的匈牙利历史成为过去之际,卡撒兹纳霍凯仍在提醒人们:“过去并未消逝。”这本书的名字华丽而又哀伤,巧妙地暗示了反抗精神的重要性及现实社会难以抗拒的命运走向。

  在《战争与战争》一书中,44岁的匈牙利档案馆馆员柯林在一堆“无关紧要的家族文件”中发现了一部18世纪的手稿,其中记载着几个“非凡人物”的故事。柯林相信这些故事蕴含着某种永恒的价值,为此他宁愿牺牲自己短暂的生命,也要让这些故事流传不朽。

  在某种程度上,这两部早期小说奠定了卡撒兹纳霍凯后来大部分作品的独特氛围:一种不安的末日即将来临的感觉,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哲学层面的。那些狂热的思辨直言不讳,直指当代欧洲的现实及其危机,揭示民众定居、迁移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情感。

  十多年前,卡撒兹纳霍凯已在欧洲声名鹊起,尤其是在他居住的德国,其大部分作品也都在该国被翻译成其他语种。在那里,人们常说他有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采用探戈式镜像结构

  卡撒兹纳霍凯的其他作品同样引人入胜。其1985年出版的处女作小说《撒旦探戈》以匈牙利乡村为背景,描绘破败村庄中村民在连绵阴雨下的生存困境。这本书采用探戈舞步式镜像结构,倒叙呼应与碎片化叙事构成了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随着大量优秀作品的译本问世,越来越多的英语读者被这种语言风格吸引,证实了卡撒兹纳霍凯的文学造诣之精湛,例如2019年出版的《温克海姆男爵还乡记》以及2024年出版的《赫希特07769》,每一本都是非凡独特的作品,拓展了卡撒兹纳霍凯的文学视野。

  《温克海姆男爵还乡记》讲述了在匈牙利一个破败不堪的城镇中,当地居民与一位归来的流亡贵族温克海姆男爵之间一场悲喜剧式的矛盾对抗。居民曾将希望寄托在温克海姆男爵身上。但男爵只是个背负赌债、坐过监狱的浪子,他非但无力拯救这座愚昧落后的小镇,甚至连自我都无处安放。

  《赫希特07769》可能是卡撒兹纳霍凯最通俗易懂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传奇人物赫希特的故事。他生活在前东德图林根州的小镇,工作是清除公共建筑上的涂鸦。赫希特认为,反物质(物理学中与正物质相反的物质)的积累将“毁灭世界”,最能解答他担忧的人是德国总理,也是物理学家和量子化学家。赫希特给总理写信,但始终无人回信,信上署名是他的姓氏和邮编:赫希特07769。

  惯用绵延数页的长句

  卡撒兹纳霍凯惯用的修辞手法是长句,绵延数页的长句构成了他多年来精彩非凡、富有同情心的刻绘以及意识流的叙事,构筑了连接短暂生命与永恒价值的文学殿堂,其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审视,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

  对于许多普通读者来说,翻开卡撒兹纳霍凯的书,如同进入一个虚构世界,彷徨于末日启示的边缘,而启示总是忽远忽近、难以捉摸。笔者认为,阅读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有点像看到在城镇广场上,一群人围成一圈,似乎在篝火旁烤手;但走近后却发现,人群中央根本没有火——他们聚集之处空无一物”。(作者詹姆斯·伍德,王建国译)

责任编辑: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