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科技 >>  正文

云从科技姚志强:人工智能行业泡沫属于正常现象

发稿时间:2019-09-03 15:07:35 来源: 北国网 中国青年网

  “我们赞成要很快,这点我们不反对,但我们认为在快的基础上要做选择。”

  云从是谁?CV智识把这个问题抛给多位AI行业内人士。

  “听说过,不了解”,“印象是低调,跑得相对慢”,“金融方面吃得开心”。

  2015年,周曦带领一行同门正式告别中科院,成立人工智能公司,并邀请其中科大电子系好友、当时身在江苏的姚志强加入,一同管理公司。取《周易·乾经》中“风从虎,云从龙”,寓意飞龙在天,领跑行业,云从科技应运而生。

  与商汤、旷视、依图并称“AI四小龙”的云从,发展步调似乎显得相对缓慢。“AI四小龙”成立以来,商汤已成全球估值最高AI独角兽;旷视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依图也加快步伐,造芯、扩张、请来AI大牛颜水成。

  不论是在扩张速度上,还是在扩张规模上,云从似乎一直后人一步、慢人一拍。但作为外人眼中“慢落地”的典型代表,云从并不认为自己“跑慢了。”

  “我们赞成要很快,这点我们不反对,但我们认为在快的基础上要做选择。”

  对此,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告诉CV智识,之所以看起来慢,是因为要在纷繁复杂的落地场景里找到第一标地,不合适的就不碰,你的技术和行业积累要达得到行业要求;找准了就沉下去,全力以赴。

  

  在姚志强看来,在一个行业里,当你领先,你就越来越领先;AI公司发展步伐要快,但在快的基础上,你对行业要有谨慎的评估和选择。

  上市传闻发酵一年,旷视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而在姚志强看来,友商上市则让更多人看到了AI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未来行业内也一定会出现BAT量级公司。

  市场对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望属于正常现象,当泡沫破灭,行业清洗,潮水褪去之时,一切回归理性,谁身怀宝藏,谁又在裸泳,都将看得更加清楚。

  既不和海大宇,也不和BAT抢生意

  一

  当前AI市场鱼龙混杂,既有互联网公司如BAT,又有传统硬件设备提供商如海康、大华,更有老牌芯片厂商如清华紫光。在市场已然如此拥挤的情况下,以云从为代表的AI公司又在这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此,姚志强告诉CV智识,云从提供的是人机协同的解决方案,类似于一个SaaS中间件。

  在姚志强看来,BAT做大系统,相当于一个城市的基础平台;海康做终端,用户端的感知设备,但是这中间缺了把终端的感知设备延回一个通用平台的产品;云从这类AI公司正是在解决行业的应用场景问题。

  “我们立足于大的平台,因为平台给的是软件资源和基本信息,前端是给了一个感知设备,无论是传感器也好,还是它感知回来的信息,具体到某个行业场景里面,到底应该怎么用?比如说交通、安防怎么用?我们解决的是这个问题,”姚志强进一步解释,“我们叫做人机协同,也就是说比较累的落地的那一块。”

  对于人机协同的概念,姚志强解释了云从的人机协同平台和大众理解的区别,“大家提到人机协同的时候,关于‘机’这边会怎么理解,很多人会认为是一些机械装置,甚至于认为就是马斯克做的脑机融合。”

  “我们对‘机’理解的是,它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不一定是一个实体、一个硬件,它有可能是软件,也有可能是手机连一个APP,只要它有一个人工智能的工具,我们都认为它是‘机’的概念。”姚志强进一步解释了云从对人机协同‘机’端的理解。

  姚志强告诉CV智识,云从的人机协同平台与通常的平台不同,大家可能理解是就是软件硬件这些大平台,或者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这些大平台。“我们没有这么宽,我们是在人机界面这个地方,有一些软件和硬件,包括一些解决方案的融合,我们在这一块整个切入。”

  “我们可以理解成它是一个应用层的中间件,或者SaaS中间件。因为它是一个行业方案、产品方案的模式,它不是简单就只是识别出人脸或者是听一下语音就能解决。”

  在姚志强看来,人机协同分三个阶段——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共创。交互就是听得懂,看得明白,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单点技术。融合是真正能够通过AI来提升效率,解决时间、空间、体力等等方面的限制。共创才是未来整个产业空间更大的方向,可以通过人和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内容。

  “比如说我可以给每个人去定制一个完全个性化的服务。无论是教育、医疗,凭我们目前的人力资源是无法做到的,但是未来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和技术,就可以提供共创的产品,全新的内容和服务。”他举例称,为教育和医疗提供定制化的个性服务,就是AI公司在未来人机共创阶段要做的事。

  谈及云从本身,姚志强向CV智识分享了云从目前在人机融合阶段的探索历程,“创业之初我们主要立足于交互这一方面,和大多数AI公司一样,虽然我们技术领先,但实际上在落地的过程中发现,客户会反过来问我,人脸识别也好,图像识别也好,到底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

  “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我们人工智能技术型企业,不了解具体行业,但是反过来行业客户其实也不知道,这些技术能够给他们的业务流程带来怎样的变化。”姚志强发现,AI公司与传统行业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

  “所以这就需要什么?就要我们和这些行业的专家坐在一起,真正把行业里的实践摸索出来以后,才能对实际的业务产生影响。”

  鸿沟的存在凸显了沟通的重要性,B端生意难做,坐在一起,慢慢谈、真诚谈、认真谈,方能落地。

  “而且我们发现这时候不能只有感知这样一个技术,后面还有大数据分析、决策等等一些跨媒体的技术进来。比如图像里面还有OCR,都要把它应用进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也开始慢慢弥补这些核心技术。”

  姚志强进一步解释,沟通的结果就是,他们发现一个单点技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延伸发展其他技术才能给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云从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是在2016年。

  

  姚志强举例称,“最先我们在安防领域发现一个需求叫跨境追踪,只有人脸识别,其实对公安来说有很大的问题。公安办案的时候要求复原一个完整的时间信息链,但很遗憾,并不是所有的摄像头都能识别出人脸:有的摄像头看不到我,它特别远,信息分辨率太低了,不足以做识别。”

  “这个情况下你还是要分辨出,这个人到底从哪进从哪出,那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通过人体来找到这个人,这个人从这个摄像头出现换到另外一个摄像头,你都能把他找到,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旦需要构成完整解决方案,必然离不开硬件,而在是否提供硬件上,AI公司们殊途同归,大多选择与下游集成商合作形成解决方案。

  旷视在不久前披露的招股书中表示,在“竞投物联网项目时,通常会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制作建议书。”云从的选择同样如此,“我们这块更多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我们提供核心技术。硬件的话,更多交给集成商来做。”

  立足技术,扎根行业,可以说是多数AI公司在目前发展阶段探索出来的共识。

  姚志强不止一次强调扎根行业的重要性,“要真到一个行业里面,要认真真真去理解这个行业,才能够产生融合解决方案,而不是说我只给你提供一个人脸识别或者语音识别的技术。如果说你只是给了一个技术,那你会发现完全依赖于这些行业、这些客户自己去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其实挺难的。”

  “行业和技术之间有一个gap,要把这个桥架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机融合甚至人机共创。”

  我们赞成要快,但要如何快?

  一

  AI独角兽们落地几载,CV四家,从同一个起点出发至今,已经走入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商汤的盘子铺得最大,安防、金融、零售、医疗、教育、自动驾驶,包括个人业务在内,在几乎所有市场前景已经较为明朗的行业里,商汤都有布局。

  旷视则在最初的安防、个人业务之外,开始押注智能制造这样一块相对“又重又大”的领域。依图也在安防、医疗、金融、零售四个大的领域进行布局。除了一直以来占据优势的金融领域,在最近几年,云从也开始将布局的领域延伸至交通、零售和安防。

  和其他三家相比,云从看起来似乎有些“落后”了。对此,CV智识向姚志强抛出疑问,“云从布局的领域不算多,为什么不先把坑占上,不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没有哪一家能在这个行业有比较大的份额,大家都非常小,目前这个阶段我们也确实是谨慎一些。”姚志强告诉CV智识。

  在姚志强看来,这是一个市场选择的问题,“我们赞成要很快,这点我们不反对,但我们认为在快的基础上要做选择。首先这个市场要有一定容量,而且符合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我们要确实能帮行业解决问题。”

  “因为你需要去理解这个行业,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这个行业不要过度分散,这个行业里是要有头部企业的,这样我们才能快速地去合作,建立出行业应用模型。如果说行业过于分散,那对我们来说,想去研究或者说是理解这个行业就会有很多困难。”

  一家创业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绊绊。在姚志强看来,不论是不是以技术起家的初创公司,在管理上面临的挑战都是一样的,“不能说是技术公司就会遇到管理问题,所有快速发展的公司都会遇到管理问题。”

  对于如何处理管理上的问题,姚志强告诉CV智识,“这是必然的,因为从一个很小的一个创业团队,发展到上千人,人员的快速增加肯定会带来管理上的冲突和压力,创始团队也可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很好的经验,现在就会遇到这样一个挑战。”

  一个是吸纳人才,从外部引进;一个是管理培训,从内部提升。姚志强称,云从处理管理难题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方面要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进来,云从的核心管理团队就是陆陆续续加入;另一方面要快速的学习,云从大学就是专门在做内部的管理培训,作为整个内部的一个机制保证。

  对于接下来将要布局的行业,姚志强透露,除了目前已经站稳脚跟的金融,云从现在在交通、机场、电网、巡检等方面都有落地。“这些都是我们快速在推进的,”他表示。

  谈到在最新拓展领域内的落地选择与落地历程,姚志强解释称,“巡检有很多图像传回来,实际上也已经有很多无人设备,但电网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判别它运行的正常还是不正常,这个数据量很大,完全靠人去判断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会有一个需求。”

  “目前来说,智能分析对于电网来说还是比较新的一个业务,整个智能化自动化范围非常大,因为整个电网的系统都非常复杂。”

  

  在语音交互赛道,基于自身的业务需求,AI公司造芯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而最近两年,也有CV领域独角兽陆续开始造芯。

  依图发布芯片,旷视也在最近披露的招股书中透露其正在与合作方共同开发AI芯片一事。而据CV智识向AI行业内人士了解,商汤也已经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AI芯片,开发出来的芯片将主要在公司内部使用。

  针对AI公司造芯现象,姚志强回应CV智识,云从暂时没有往底层做的打算,但会考虑投资芯片企业。

  “AI是一个产业链,肯定是有上下游的扩展。但是我们还是基于我们的逻辑,我们还是要实现价值最大化,找到最有价值的市场。”姚志强解释称。

  “造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就目前来说投入过大,产出不足。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的话,我们可能会去投资一家AI芯片企业,主要是基于这个行业市场的逻辑。如果这家企业能够帮助我们去赚钱,那我们肯定会考虑(投资)。”

  未来行业内一定会出现BAT量级公司

  一

  旷视于近期内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拟采用“同股不同权”方式赴港上市。作为一家行业内举足轻重的公司,旷视此次IPO或将成为整个AI行业的信号,而不止与旷视齐名的另外三家AI独角兽——商汤、依图、云从,整个AI行业的创业公司或都将受到影响。

  对于友商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市,姚志强的看法是,旷视是整个行业的代表,上市之后的走向会代表的一部分人对AI行业的看法;另一方面也会带动更多的企业看到人工智能有更多的机会。

  抛开上市谈行业,姚志强认为,无论外界对旷视评价如何,整个人工智能行业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这一点我们的看法不会改变。

  “我们相信投资人一定有他们的理由。就像当年很多人说,互联网企业都是泡沫,比如说谷歌,但大家其实都很后悔当年没有投资,”姚志强称。

  谈及云从本身的上市计划,姚志强回应称:上市是一件顺势而为或顺水推舟的事情,不会因为任何外部原因改变云从整体的计划。云从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上,如果把精力放在上市而不是解决业务问题上,那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而此前云从联合创始人温浩也曾对CV智识表示,“上市是迟早的事,即使不上科创板也会选主板。”

  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而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热情,在经历了五年的飞速增长之后,也在2019年跌到了谷底。IT桔子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金额为110亿元,而2018年全年的投融资总数为1160亿美元;2019年第一季度市场交易量同比去年下降49%。

  AI行业已经历全民热炒的过度期望期,即将进入备受打击的过度失望期,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还需假以时日,短期内市场对泡沫破裂的恐慌已经降临。而在姚志强看来,这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发展曲线。大浪淘沙,方见珍宝。

  

  “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突然一下大家看到了希望,出现了特别高涨的泡沫,但从需求端给大家形成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之后,AI又会回到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姚志强告诉CV智识,泡沫破灭不会改变AI向前发展的本质。

  “互联网也是一样,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有一波互联网泡沫期,但这完全没有改变互联网向前发展的本质,它确实是深刻地改变了我们。”

  “目前的变化是,在具体行业具体场景下,领先企业的领先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如果新进入的企业还是踏入同样或者类似的场景,那就可能很难获得资本的关注,”姚志强进一步向CV智识解释了资本市场对于AI公司关注度的变化。

  于资本、于技术、于赛道,当你领先,你就越来越领先。

  “首先是核心技术,这一方面起步更早的企业往往会有更多的积累;另外一个是品牌效应。还有一个是落地的经验的积累,”姚志强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领先企业的优势之处。

  “领先的企业,在会一个行业里和头部企业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解决方案,这是即使你有再好的核心技术,继续再跟进来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特别是在一些头部资源、头部客户已经被大家占完的情况下,就更难去做。”

  而提及领先期,姚志强强调,AI公司往往循行业而行,保持一个“点”的领先。

  “AI讲求行业化和场景化,不存在去争谁高谁低,大家对这个都没兴趣。我们更关注我在一个行业里走的什么路子,在行业里怎么落地,我聚焦在一个点的时候,保持在一个点的持续领先。不是说我在银行做得好我就在所有行业做得好,但我在这个行业场景里可以做到一直领先。”

  姚志强举例称,“比如说银行,从15年进来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是在领先,我们也不会停下来。虽然说竞争对手或者说友商也一直在进步。如果一定要给个领先期的话,那我觉得可能是半年到一年。”

  与此同时,姚志强坚定地认为,未来在AI行业里一定会出现BAT量级的公司,“一定会出现,这是必然的。”

  (免责声明:中国青年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ZER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