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清晨的车窗外,开罗西郊吉萨高原笼罩在薄纱般的轻雾中。晨光熹微下的胡夫、哈夫拉和孟卡拉3座金字塔沉默矗立,如同时间长河的永恒坐标。距离它们不到2公里的地方,一座由花岗岩和玻璃构筑的宏大现代建筑正缓缓睁开历史的眼眸,历经22载精心打磨,耗资11亿美元的大埃及博物馆,日前终于向世人掀开它神秘的面纱。

当建筑本身成为文物
购票入内,《环球时报》记者开始踏上通向历史的神奇旅程。首先迎接游客的,是在入口广场高高耸立的87吨巨型方尖碑,它庄严地拉开了这场文明盛宴的序幕。随即,眼前延展出一道高45米、横跨600米的宏伟“金字塔墙”,巨大的三角形几何体块在阳光下折射光影,以极具冲击力的姿态将人们的目光带向历史深邃处。
大埃及博物馆建筑本身已是非凡壮举,50万平方米的体量如舒展的双臂拥抱历史。建筑大师们的意图流淌在每处设计中:一条气势恢宏的轴线清晰笔直,由入口处延展至遥远的胡夫金字塔之巅,形成一条连接古今的无形长廊。这轴线并非孤立,而是博物馆精心编织的文明星图中的光芒之一,另两条无形的轴线同样精确地指向哈夫拉与孟卡拉金字塔,共同构成一幅指向永恒星座的几何图景。
步入博物馆大厅,便踏入一场精心设计的时空叙事,游客的目光瞬间被一个顶天立地的庞然存在攫取——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站姿英武,重逾83吨、高逾11米的红色花岗岩身躯矗立在大厅中央,俯视着如织游人。他沉静巨大的身影穿透了3200年的历史烟尘,仿佛仍在守护这片他曾君临的土地。

指尖轻触展馆内光洁的花岗岩墙体,这是取自埃及本土的建材,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厚重记忆与气息。无数巨大的三角形玻璃立面被赋予奇巧灵思,它们仿佛无数晶莹剔透的砖石垒叠而成。这远非冰冷的几何框架,它既是对金字塔神圣形态的现代礼赞,也是这座“世界最大单一文明博物馆”对脚下古老土地的由衷致敬。
从雕像长廊到图坦卡蒙的永恒
沿着6层楼高的电动扶梯缓缓而上,左侧是一条长长的雕像长廊,近百尊跨越各时代的法老与神祇石像阵列其中,如同被时光定格的庄严仪仗,静静守候着埃及的文化。当游客抵达阶梯尽头的平台,一抬头,整片吉萨金字塔群正透过顶天立地的巨大玻璃幕墙扑面而来。此刻,光洁的现代建筑奇迹与千年沧桑的巨石丰碑,奇迹般地在同一方玻璃画幅中温柔叠印。
脚步终被引向最令人神往的“永恒居所”——图坦卡蒙展厅。这里陈列着埃及赠予世界的无价厚礼:图坦卡蒙这位19岁去世的少年法老近6000件完整陪葬珍品。这是自1922年图坦卡蒙陵墓被发现至今,全部随葬品首次在如此宏大的空间内整体亮相。那件3300年前巧匠淬炼的金面具,依然精致。埃及著名考古学家哈瓦斯将其誉为博物馆的“核心亮点”与埃及文化复兴的象征,“全世界都在等待这一天,图坦卡蒙让古埃及文明再次闪耀”。
凝视着棺椁边闪耀的珍宝,金椅熠熠生辉,仿佛仍有王者的余温,华丽战车沉默诉说远古战场的雷动,法老童年把玩的木鸭玩具,那份纯然的稚趣历经数千年仍未褪色。
展厅深处,一艘形态奇异的木质巨船引人驻足,这是胡夫法老的“太阳船”。它象征着亡者将乘此舟渡过幽冥之水重归太阳神怀抱,启动轮回新生。太阳船长约43.5米,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最庞大、最古老的木质船之一。埃及考古学家塞克蒂说:“每一件古埃及文物,都是对生命消逝之后存在意义的精心回答。”这艘巨船由1200多块黎巴嫩雪松木板巧妙运用绳索捆扎技术(而非金属钉)拼接而成,堪称古代工程学的杰作。
“在沙漠里种太阳”
漫步室外庭园,更见精妙的生态匠心。四周绿意葱茏,那些在沙漠边缘顽强生长的生命,被设计师引入现代滴灌科技精心呵护,看似自然洒落的水滴,实则是经系统精密计算后给予的生命滋养。埃及媒体评价说:“仿佛在沙漠中种了太阳。”
导览员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了博物馆在能源与保护方面的多重布局。在建筑立面、机电系统与展陈设计中,均考虑到节能与文物保护的平衡。博物馆的定位不仅是展陈古物,更包含大型文物修复保存与研究的功能,其下属的文物修复中心规模巨大,设有多类专业化实验室,用以为木器、石雕、织品与金属等不同材质提供长期保护和监测。
记者在博物馆屋顶看到太阳能板的投影效果模型,它们并非博物馆唯一能源来源,在技术层面被纳入总体能源组合,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并为博物馆的部分照明与设备提供补充能源。
在设计上,通过精确控制光照、湿度与人流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对脆弱文物的冲击。博物馆还设置了先进的智能监控与警报系统,实时监测馆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包括人员流动、空气质量、文物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黄昏时分,博物馆的灯光渐渐亮起,映照着远处的金字塔。游客从展厅缓缓流出,有人停在门口回望,有人伸手触摸温暖的石壁。这一刻,人们似乎明白,这不仅是一座收藏过去的博物馆,更是一座通向未来的文明殿堂。
当地媒体称,在这片延续了数千年的土地上,文明的故事仍在书写,它不再只是石刻与象形文字,而是建筑、能源、艺术与生态共同编织的新史诗。大埃及博物馆的开放,既是古文明的回声,也是当代世界的回望;它让人们在沙与光之间,看见了一个民族对永恒的理解,那便是让历史继续呼吸,让未来依旧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