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周刊》日本版10月22日文章,原题:国立大学毕业生投身外企现象背后的日本“保守性” 过去,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的学生大多会选择进入中央官厅(中央部委)或财阀系企业工作,但近年来,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去外资咨询公司或投资银行。日本参政党代表神谷宗币日前针对此现象提出批评,成为舆论焦点。
对日本优秀人才流向外企感到“不对劲”是合理的,但神谷的言论也存在引导社会走向偏差的风险。例如,如果要求国立大学毕业生必须进入日本官厅或日企工作,这类简单粗暴的“对策”是不可取的,反而可能导致优秀学生远离国立大学,最终削弱国立大学的竞争力。
然而,让一切都任其自然发展也有问题。国立大学毕业生流向外企的背后隐藏着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与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源密切相关。虽说其中存在薪酬差距,但其核心问题更为根本。以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生投身外资咨询公司为例,从常理上讲,咨询通常需要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广泛的专业技能,才具有市场认可度,新毕业生直接进入咨询行业并不寻常。
然而,自上世纪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多数企业坚持风险最小化的经营策略。尤其是传统企业,管理层通常由内部逐级提拔的人员组成,这些人依靠过往成功经验和内部政治升迁。结果,企业高层几乎没有权力做出战略变革。若擅自推动改革,将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强大阻力。
在数字化转型或国际化等方面,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停滞只会加速企业衰落。因此,当企业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往往通过聘请咨询公司提出方案,再由管理层执行。即便年轻人有创新构想,缺少成功实绩的本土新兴咨询公司的方案也难以被组织采纳。因此,日本企业通常选择欧美知名咨询公司进行战略规划。对年轻人而言,如果希望参与行业前沿决策、发挥能力,传统终身雇用制的企业路径无法满足需求,而外资咨询公司正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金融行业也如此。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机后,日本金融界长期坚持规避风险的经营理念。同时,高龄群体的金融资产偏好低风险,导致市场上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有限。因此,若想参与最前沿的金融工程或大规模投资操作,外企仍是最佳选择。投资银行参与并购或大型债券发行亦如此。IT领域更为明显,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的创新往往被保守势力扼杀。例如,开发文件交换程序的技术人员被边缘化,尝试打造综合媒体门户的创业者被迫退出,甚至早期智能手机项目的国际化尝试也被高层风险厌恶所阻。相反,当国外企业推出电子商务、搜索服务、视频平台等颠覆性产品时,政府与民间市场迅速开放。这导致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出现巨大内外差距,同时积累了庞大的数字赤字。在这样的环境下,想参与全球尖端技术开发的年轻人自然倾向选择外企。
日本国内“传统企业缺乏变革能力、金融业不敢冒险、保守势力扼杀创新”的保守性,将优秀年轻人推向了外企怀抱。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也被这样的保守性所影响。因此,年轻人投身外企的现象,实际是对日本经济的一种警示。(作者冷泉彰彦,朱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