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构成了一幅瑰丽的民族文化画卷。近期,“千里边疆国旗飘”调研团队深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两地的山川和村寨,探寻以文化认同构建精神家园、以多元共融夯实发展之基的生动实践。
在多元交融中凝聚共同体意识
德宏州梁河县南甸宣抚司署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之一,是研究云南土司制度、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土司制度曾是边疆治理的重要方式,而这座建筑正是各民族共同参与边疆建设的见证。建筑群规划整齐,主次分明,融入了傣族、白族等多种民族风格。“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实写照。”景区讲解员尹芬介绍,古时候衙门一般都是悬挂“正大光明”的字样,但南甸宣抚司署的公堂悬挂的却是“卫我边陲”,充分说明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是各族群众刻在骨子里的思想传承。

位于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的德宏华夏家风馆(8月5日摄)。新华网发(李树悦 摄)
位于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的德宏华夏家风馆,以“传承家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为核心,打造“先贤家风”“红色家风”“华夏同根 德宏同行”三大主题展厅。馆内通过实物展品与沉浸式影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成为弘扬家国情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
德宏华夏家风馆旁的龙安土砖文化驿栈建设风格采用传统的土砖榫卯结构,嵌入四合院、楹联等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民族可共情”的姿态,成为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发展的展示平台。
在岁月沉淀中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边疆的文化认同,始于对历史的共同铭记。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怒江州泸水市片马镇的片马抗英纪念馆与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让每一段抗争与守护的故事,都成为文化认同的“活教材”,让各族群众在回望历史中筑牢“根”与“魂”。
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3200余名华侨青年的故事令人动容。“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生活在南洋的华侨机工们选择放弃优渥生活,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队’奔向被战火侵袭的祖国。”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讲解员余有兰介绍,回国后的南洋华侨机工驾驶车辆在滇缅公路上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

片马抗英·驼峰航线纪念馆(8月7日摄)。新华网发(李树悦 摄)
在怒江州泸水市片马镇,片马抗英纪念馆与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则共同构筑起“边疆抗侮”的红色记忆坐标。片马抗英纪念馆内,片马人民曾经使用的弩弓、牛皮盔甲、茶山刀,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边疆各族群众“宁死不屈守国土”的决心。走进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展厅中央静静陈列着墨绿色的C53运输机残骸。讲解员杨璟介绍,驼峰航线堪称当时“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线”,也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航线之一。
每月1日及重大节日,德宏州瑞丽市姐告口岸国门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伴随着铿锵的口令,25名身着礼宾服的护卫队员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旗台。“每当升旗仪式开始时,两边的游客和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站好,自行车和出租车也会停在路边,等仪式结束才离开。”姐告边境贸易区消防救援大队国门消防站副站长赵辉表示,虽然升旗路线只有短短百米,但每个脚印都镌刻着对先辈足迹的追寻,也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对伟大革命精神的传承。
在共同富裕中巩固文化认同成果
文化认同的持久深化,离不开发展成果的支撑。德宏、怒江两地通过“产业兴边、旅游富民”,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红利中强化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
吕良村地处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西部边境山区,2019年,吕良村结合县级产业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一村一品”,创建蚕桑专业示范村,建设吕良村“千亩蚕桑连片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有效拓展群众产业收益渠道。截至2024年底,全村桑园面积2974.86亩,标准蚕棚240个2.94万平方米,涉及种桑养蚕176户,实现养蚕收入919.23万元。

吕良村的桑田(8月5日摄)。新华网发(李树悦 摄)
“最省心的是技术有保障,不管是日常养殖,还是换季时应对天气、病虫害,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来给我们指导教学,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景颇族村民赵阿早说,自从加入种蚕养桑的队伍,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怒江州泸水市阳坡村观景台的风光(8月7日摄)。新华网发(李树悦 摄)
在怒江州泸水市阳坡村,“旅游富民”成为各族群众的发展新路径。阳坡村由排路坝村党组织牵头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副书记担任合作社负责人,组建运营团队,引领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合作社盘活96户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承包30余亩土地建设停车场与村民活动场所,让“沉睡资源”变成“致富资本”。目前,阳坡村已建成6家特色民宿、5家农家乐、1家咖啡馆,实现了多业态融合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