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快报》7月9日文章,原题:酷暑难耐:为何高温行动计划必须纳入“智能”面料的普及 今年雨季提前到来,为印度各地带来了片刻清凉。但创纪录的高温仍令人心生畏惧。德里部分地区体感温度高达54摄氏度,乌蒂迎来73年来最热天气。高温纪录正在逐年刷新。印度政府的数据显示,数千人因高温患病或死亡,但数据未必可靠。有分析显示,仅一次持续5天的热浪就会导致印度夏季额外死亡3万人,远高于官方数字。
在印度,亚麻库尔塔(宽松长衬衫)和棉质腰布仍是夏季首选。从商业街到时装秀场,天然纤维、手纺棉、浅色系和轻薄面料无处不在,当然还有最受欢迎的薄棉巾。
但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面对日益酷热的环境,究竟该穿什么?棉花在印度一直因其透气性、易得性和经济性备受推崇。作为继中国之后全球第二大产棉国,精细的手纺棉在印度纺织史上始终享有殊荣。而35摄氏度的“湿球温度”(高温高湿叠加)会对人体造成致命威胁。棉等天然纤维虽能吸汗,但能力有限。当环境湿度较高时,它们会黏着皮肤,加剧闷热感并增加皮肤感染风险,且无法防护可能致癌的有害紫外线。
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热应激,人造纤维其实更具优势。过去几年,材料科学和仿生纺织品领域发生了惊人变革。运动员最早采用排汗的合成纤维,而对职业暴露程度高的农民、建筑工人和街头小贩而言,这种需求更为迫切。
在其他国家,创新往往由政府推动。美国成立能源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并指导多领域技术研发。在此框架下,斯坦福大学开发出能透过红外波长并将热量从体表辐射出去的面料。其他仿生纤维也正在测试中,有些借鉴了北极熊毛发的高孔隙率结构以实现卓越隔热性能。
印度需建立符合国情的创新体系。尽管许多邦和城市正在制定实施高温行动计划,但目前尚无方案关注智能面料的普及。手纺棉曾与印度独立运动紧密相连,其价值永存。但过去经验未必能指引未来。本土研发的新兴纤维,或许更能为打造健康、更具韧性的印度保驾护航。(作者罗欣尼·尼勒卡尼,余枫译)